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深度关注

    “2011计划”,协同创新第一步

    高校应成为核心技术的主导者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6日 16版)
    CFP

     编者按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2011计划”由此诞生。

        自“211”、“985”后,“2011计划”成为高等教育改革更深层次的突破,也给了公众更大的期待。高校不再“单打独斗”,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和企业一起、和兄弟高校一起、和科研院所一起,打破壁垒,协同创新。

     高校使命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

     协同创新提高高教质量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清华大学参与了计划的酝酿和政策制订。我认为,实施“2011计划”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要抓住契机大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推动协同创新,最核心的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不同于过去主要关注科技创新,更注重组织制度创新,必须通过内涵发展的方式来实现。目前特别要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和国家经济建设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道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做法,而是通过大协同、大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成果,在实践中找到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清华建校百年来,牢牢坚持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明确了“顶天、立地、树人”科研宗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了校企协同创新、校地协同创新等多种协同创新模式。

        清华的实践表明:第一,成功的协同创新要能够推动人才培养从单一的专业化向多样化、系统化发展,促进多层次、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成长。第二,成功的协同创新依赖于高校特殊的非功利化的纽带作用和学术的引导作用。例如,我校最近成立燃气轮机与煤气化国家工程中心,就吸引了国内多家燃气轮机制造企业参与其中。第三,成功的协同创新一定不能以短期行为为目的,应从整体上长期全过程全方位加以推进。第四,成功的协同创新要以发挥学科作用为核心,形成自主自愿的结合与协同,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创造性。

     政府制度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

     突破制约高校创新的瓶颈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小型、分散、重复、低效、日趋同质化的倾向,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革要求,着力解决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即将推出的《上海高等学校提升计划》包括两个计划,即《上海高校知识能力提升工程》和《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两个计划分别侧重于需求牵引和目标导向。

        协同创新要求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为此上海依托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上海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领导小组,推进实施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关工作。明确提出“学校没想清楚不建;行业不认不建,机制体制不突破不建”的原则,建立教育主管部门与产业主管部门、高校与行业企业和研发及知识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对接机制,构建“开放、集聚、适变、持续”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人员流动、收入分配等政策上有了重大突破以保障整个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流学科建设强化低门槛、高标准,鼓励高校根据国家和上海需求布局紧缺学科,要求学校充分用好已有的各类资源条件,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学术国际合作的新途径、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建设若干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行业期待

        首钢集团总公司总经理王青海:

     高校应成为核心技术的主导者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重大转型期,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重大途径就是提升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行业技术创新还存在分散、封闭等问题,还没有建立起大协同的体制机制;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也是独立分散进行。这种分散、封闭的局面,使得行业在重大关键技术上难以突破。目前,世界钢铁生产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中心也正向中国转移,但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到今天,正面临着资源、能源的巨大压力,急需解决品种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提升等重大问题,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要实现这些目标,单靠哪一方的力量都不能实现,必须大力开展协同创新。

        “2011计划”把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项重大举措,为行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有望通过机制体制上的突破,形成行业大协同的新局面。

        行业的重大发展依赖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不断突破,需要整个创新链条发挥政、产、学、研、用的各自优势,目前我国在行业核心共性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行业科研院所曾是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但行业院所改制后,面临自身经济效益的压力,公益性共性技术研究不断弱化,而新的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针对这种局面,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高校,应发挥其积极作用,称为核心共性技术的自主创新主导者。

        “2011计划”提出了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实现强强联合,形成完整的自主创新链。特别在人员聘任、科研组织、人才培养方面要实施重大改革。钢铁产业规模大、企业多、技术难度高,形成行业自主创新链需要大量创新人才,利用“2011计划”协同创新平台,汇聚最顶级的研究队伍,建立最先进的研发条件,承担一批行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任务、产出一批行业重大创新成果,是世界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报记者 姚晓丹整理)

     链接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

        创办时间:2012年3月启动实施,四年一个周期。

        主管部门:教育部、财政部 实施主体:各类高校。

        根本目标: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核心任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创新模式: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八类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资料来源:教育部官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