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4日 星期一

    诗情,在吟咏中复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4日 09版)

        5月13日的午后,北京市西城区艺术中心,与首都观众阔别多年的“星期朗诵会”再次登上了舞台。走进这场朗诵会,不仅让人对“星期朗诵会”的复办而欣喜,更惊喜地发现,即使在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呈现出某种“式微”之势,各种娱乐因子充斥周遭的今天,诗歌仍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倔强地生长,朗诵艺术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星期朗诵会”的历史得追溯到四十九年前。1963年3月,由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先生倡议、发起的第一场“星期朗诵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从此,它像一匹千里马,载着战斗的心、幸福的心、快乐的心走向剧场、学校、工厂、农村”,不仅使得首都的舞台上刮起了一阵诗歌朗诵之风,更是将这股热潮带到了大江南北。然而,因种种原因,原计划周期性举办的“星期朗诵会”停办了数次。

        “这一次,我们将以常态的、公益性的形式把朗诵会办下去,一月一期,每期不同主题。如果若干年后我不行了,希望有后来人。”已入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的殷之光老先生,一生都与朗诵艺术缠绕在一起,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雷锋之歌》等。“朗诵艺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它也如同我的生命,带给了我一辈子的快乐。”殷之光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朗诵艺术迅速升温,各地纷纷组织各种规模的朗诵活动,在普通大众中也蓬勃发展,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在殷之光和记者交谈的短短几分钟里,谈话数次被索要签名的热情“粉丝”打断,一位中年女士甚至在一旁仔细聆听,不时地在笔记本中记录点什么。另一位周姓女士则是穿过大半个京城,从南城劲松赶来的,原来,这是一位民间朗诵团体的成员。周女士告诉记者,朗诵艺术风生水起,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就她的了解,北京大大小小的社团近年来发展起来二十几个,有区域性的,有街道的、社区的,每个月都有活动,社团之间也常有交流,汇演、比赛年年都有,台上的这些“腕儿”是他们社团的常客,有些已成为朋友。

        歌以咏志,言为心声。朗诵艺术在本世纪经历了三个高潮——五四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后——它们无不是大众思想充分解放,诗歌等文学形式快速发展的时期。眼下,是否又将迎来一个诗情绽放的时代呢?殷老先生那充满乐观的炯炯双目,以及台下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甚至滚动着热泪的眼睛中,自有答案。(本报记者 赵 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