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3日 星期日

    加强慢病防控

    让拐点早点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3日 06版)

        ●当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

        ●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加强慢病防控,可从根源上最大限度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让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由升转降的“拐点”早点到来。

        未来20年,我国4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将增长2倍—3倍

        高胆固醇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祸首”,却被广大公众忽视    认知脱节,化验单显示“正常值”后就自行停药,治疗效果打折扣

        “心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逐年递增的医疗费用,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指出,其中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俗称“三高”)、吸烟、肥胖等已经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王拥军介绍说,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出现了由升转降的“拐点”。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预计未来20年里,我国4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还将增长2倍—3倍。

        王拥军提出,即使现在采取干预措施,也要到202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才会出现“拐点”,并逐步下降。如何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拐点”早日到来,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慢病防控领域的重大课题。

        此外,心脑血管疾病是典型的慢病,既有急性期治疗的任务,又有长期慢病防控的任务。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高胆固醇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祸首”,却被广大公众忽视

        “经过我国政府部门及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三高’中的高血压和高血糖防控得到了很大进展,但高血脂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仍然很低。”北大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指出,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危险因素之一,虽然长期以来,控制胆固醇广泛被医疗工作者所关注,但却被广大公众所忽视。

        “目前,我国人群胆固醇水平不正常人数正不断攀升,以北京为例,1984年—1999年,冠心病死亡人数的增加,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增高。”霍勇强调,要重视高胆固醇的监控和防治,一旦发现胆固醇偏高,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王拥军认为,关键要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改变知晓率低、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诊断率低以及规范治疗率低。

        认知脱节,化验单显示“正常值”后就自行停药,治疗效果打折扣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依旧偏低。”王拥军介绍说,一组中美两国数据对比显示,我国人口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只有11%,比美国低了近40%,治疗率低了20%;我国高血压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不到美国的一半。

        此外,王拥军认为,我国患者在疾病的规范诊疗方面出现认知脱节现象,会延误及时控制病情和治疗的时机。目前临床治疗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未能坚持他汀类药物治疗。在全国很多地区,当胆固醇水平降到化验单上的“正常值”之后,患者就不能继续享受医保报销了,很多患者就会因此停药。但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为此,霍勇呼吁国家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方面,应采取更为积极的医保政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本报记者 葛宗渔)

        ■延伸阅读

        中国专家就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达成共识

        《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日前发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指出,循证依据显示,经目前标准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后,血脂异常患者仍存在较高的心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特别是升高的甘油三酯和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在心血管病、Ⅱ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或肥胖患者中很常见,与患者大血管事件和微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相关。因此,在控制传统危险因素的同时,对心血管剩留风险进行干预和管理,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

        ■链接

        “中国血管健康工程”启动

        在卫生部医政司的倡导下,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共同发起,辉瑞中国支持的“中国血管健康工程”日前启动。该工程将进行大规模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改进诊疗标准、开展医生继续教育、患者教育、疾病管理和疾病知识宣传等,旨在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全程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公众血管健康水平。(郭锦)

        ■小知识

        胆固醇有什么危害?

        胆固醇是人体脂类物质中类脂的一种,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一旦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

        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浓度升高,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会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卒中;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还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