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9日 星期三

    思考者说

    应对灾难,不妨“无病呻吟”

    作者:廖进中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9日 12版)

        “无病呻吟”,在我国传统语境中一直是个贬义词。然而,笔者以为,如果用“无病呻吟”来形容人类防灾备灾时未雨绸缪的态度,则值得提倡。它至少包括了三层含义:

        其一,未病先哼哼,即防患未然。天灾人祸的产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它的偶然性只在于不确定的爆发时间,难以预料的灾害强度。因此,在灾难尚未发生时,就要有应对各种灾难的准备。

        当今世界上,对自然灾难“无病呻吟”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是日本。日本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接受一共36次防灾训练。发生地震怎么办?日本小学生座椅下有一个防灾帽,可以迅速戴上并躲到桌子下保护头部;等到震感结束,大家就开始统一行动,排成一排走到安全通道,跑到操场。

        其二,小病大哼哼,或者说,防微杜渐。灾害往往有一个由小到大、从单个到系列、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的链条,比如,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泥石流、核泄漏、堰塞湖、社会动乱、瘟疫等,而“小病大哼哼”,就能够斩断灾难链,不使小灾变大难,小病成绝症。

        其三,大病不哼哼,或者说,有难不哭。大病来了,灾难来了,木已成舟了,再哼哼还有什么用呢?哭泣了,就能化险为夷?所以,灾难临头之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塑造阳光心态,积极共同应对,将风险转移、分散,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大病不哼哼”,国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谓出色。比如,面对汶川、舟曲、玉树大地震,我们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人民军队的反应速度和人员、装备、物资投放能力均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富创造、物质积累的改革成就,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物有物,光社会募捐,人民币就能达几百亿之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各地还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提供受灾群众的临时住所、解决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协助灾区恢复重建、协助灾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经济合作、技术指导等,真正做到了大灾无大难。

        (作者为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