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的作为有多大?
山东省东明县一级伤残军人、二等功臣袁殿华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作为革命功臣,他从不居功自傲向组织伸手,怀揣着一颗“替政府分忧、帮战友解难”的赤子之心,返乡创办了全省首家伤残军人福利厂,书写了退伍军人艰苦奋斗、回报乡梓的传奇。
光荣只能属于过去,必须想法站起来
记者面前的袁殿华,脸庞黝黑,乐观自信,尽管步履略显蹒跚,但每一步都那么坚实有力。
1966年出生的袁殿华,17岁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不到一年就荣获4次嘉奖,并且被任命为侦察班班长。然而,1985年3月,随部队执行任务的袁殿华为救战友身负重伤,不幸失去了双腿。
1987年,袁殿华退伍回乡之后,他站立靠双拐,走路用轮椅。为了不荒废时光,他决定站起来开创一番事业。“光荣只能属于过去,我必须想法站起来,靠自己的双手有所作为!”袁殿华说。
“像你这样的伤残程度,想独立行走很难。”医生告诉他,袁殿华不相信这个结论,决心练习走路。站起来,跌倒,爬起来,再跌倒……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但袁殿华从不气馁,仍然坚持练习。一年后,他终于丢掉双拐,抛开轮椅,像正常人一样站了起来。
要在另一个战场上追求人生的高度
退伍后的袁殿华没有依赖政府优抚金生活,而是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酱菜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6月的一天,袁殿华家中突然起火,所有家当付之一炬,为了给因做客而被烧伤的战友治病,他又负债累累。1991年,袁殿华怀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只身来到上海,开始为一家企业推销劳保用品。一天下来,因为到处跑业务,他的腿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就这样他咬紧牙关坚持着,在上海一干就是5年。
艰难的付出,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1996年底,袁殿华从上海回到家乡,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2000年春天,袁殿华来到西藏,他看到当地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很少有人搞苗木绿化,于是便决定在拉萨开一家苗木绿化公司。功夫不负有心人,袁殿华终于成功摸索出了“断根育苗法”,移栽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解决了困扰当地政府多年的高原沙化难题。从此,袁殿华的苗木绿化公司声名鹊起,业务也源源不断。
把残疾战友带起来共同致富
“一帮长短不齐汉,亦学夸父追太阳。”这是东明县伤残军人福利厂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
谈到和伤残战友们创建的福利厂,袁殿华动情地回忆说:“2005年底,我从西藏回乡看望战友,听说一些伤残战友因单位效益不好纷纷下岗,生活十分困难,有的甚至成为特困户和上访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经过认真的思考,他决定回乡带领战友们一起创业:创办伤残军人福利厂。尽管加工工装等劳保产品是一个微利行业,但是,在袁殿华的带领下,大家一起跑订单、购置布料、进行加工生产。目前,福利厂已接收接纳残疾人员30余名,下岗退伍军人30名,其中22人是伤残军人。他们生产的手套、拖布、防护帽、工作服等劳保产品陆续投放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日益显现。
“身残不忘军魂,自救就是爱国。”袁殿华的心中,满满地装着他的福利厂和伤残战友们,“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用毕生精力创建一个残疾人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特约记者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