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所重点高中,学生可以自己当老师,学生的奇思妙想能获得老师鼓励,学生的成绩很少排名次,每个学生都遵循自己的生命节奏,在开放式教育中茁壮成长。
“在学生走到十字路口时,我们要告诉他应该往哪里走,并且让他知道,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还会遇到许多十字路口,要知道该如何走。”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李莉看来,这就是德育应该做也必须为学生做的。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
4月中旬,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出炉了一份“公共空间调查总结报告”,调查发现,部分老师的行为不恰当:抽烟、拖课、女老师高跟鞋声音过响……
不过细致的学生同样发现,报告公布没几天,学校里的部分女老师已经悄悄换上了平底鞋,穿高跟鞋的女老师经过教室时会踮起脚尖;晚自习纪律出奇的好,以往伴随下课铃声的“奔饭”现象要绝迹了……
调查报告出自高二学生章家莉和徐培原之手,尽管学习成绩算不上优秀,但老师却为他们这份长达11页的《杭师大附中公共空间调查总结报告》竖起了大拇指。
“每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德育的目标就是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发光发亮的平台。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拿到这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我很为他们感到高兴。”李莉对记者说。
面对学校宣传栏上展出的20幅“公共空间意识”图标设计作品,该校老师向记者解释说,学校不会选出获胜者,因为每个学生设计的图标都是获胜者,因为每一次不经意的排名都可能会抹杀他们心中的阳光和色彩。
该校很少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进行排名。校长任学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与众不同”,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把学生通过数字划成高低档次,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追寻真、发现美、体验爱,变得自信和高尚。
“我不是差生”
2005年的一天,学校餐厅楼梯转弯处的公告栏上贴上了一位“差生”的呐喊:我不是差生,我不会流泪,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分数没有别人高;我不是差生,每次劳动我都冲在最前面,这个时候老师才会过来表扬我。我不是差生,虽然我总是错,但是我很努力……
一纸“差生宣言”让学校老师坐卧不安: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鼓励和表扬,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在杭州优质教育资源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杭师大附中在杭州如林的重点中学中排名并不靠前,尤其从2010年杭州市中考招生政策发生改变以后,进入这里的学生大都是已被排在前面的几所学校筛选下来的。因此学生来到这里的最开始,多多少少有些沮丧。
不能让学生在没有赞美与鼓励的氛围中度过“灰溜溜”的三年!学校应该为学生的阳光快乐成长搭建各种平台,既包括精神的鼓励,又要有丰富多样的物质载体。学校因此制定了独特的德育目标: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
从2006年起,该校打破原有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教学格局,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教师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开课,政治老师开设了导游课,语文老师开设了针织课,数学老师开设了围棋课,学生按照自己兴趣自行选课;22个学生兴趣社团——动漫、街舞、自行车拼装、魔术、陶艺、话剧、虚拟机器人等等活动频繁。去年学校又将22个社团课程化,每周固定两节课时间进行社团活动,并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
今年4月14日,美国新泽西州Paramus Catholic中学校长来到中国学校的最后一站——杭师大附中。在参观了学校校园和社团文化后,该校校长直呼:想不到中国的校园如此美丽,想不到中国的中学社团活动如此丰富。
让学生会做梦
该校有一个被认为“老找麻烦”的女生叫詹田田,她脑子里总有稀奇古怪的点子:提倡用一次性筷子,建议废旧可乐瓶回收,最近她又出了一个让同学们喊苦喊累的“馊点子”:学校锅炉房晚上烧的热水,当天要剩下近一半,第二天这些水冷掉后要重新加热,耗费人力财力。经过调查计算,詹田田建议,如果每个学生每晚能打一到两壶热水,刚好能把锅炉里多余的热水放完,这些热水留到第二天早上用,食堂不用重新烧锅炉。
这个学生眼里的“馊点子”在老师们眼里却成了“金点子”。在老师的帮助下,一个“晚上打满两壶水”的倡议书张贴到了每幢宿舍楼门口,从此睡前打水成为杭师大附中学生的必修课。算下来,小小一壶开水,1年能为学校节省费用20万元。
高一(9)班班主任陈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说:“现在学生的脑子里总有五花八门的主意,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确认自己、相信自己。”
作为德育教师,李莉最怕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学生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我们应该让学生会做梦,并且给学生一个会做梦的地方。”因此学校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做梦的机会和地方,并给予学生做梦的勇气和胆量。
在校长任学宝看来,最理想的教育状态也是最简单的:因材施教,给学生阳光的姿态,让他们茁壮成长。
“正如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徐一超反复说的:教育的任务是让能跑的跑得更快一点,让能飞的飞得更高一点,让能走的走得更远一点。”任学宝说。“毕竟,我们的学生不是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们的教育也更不是一个模子!”(特约记者 鲍丰彩 本报记者 叶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