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1日 星期六

    出访归来

    中日友好:交流与互信是关键

    ——中国外交部新闻采访团访日见闻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1日   08 版)

        应日本外务省邀请,中国外交部新闻采访团一行10人日前赴日本东京、宫城县、京都采访,感受中日邦交40年来的变化。

     日本用复杂眼光看中国

        飞机在成田机场降落前,映入眼帘的是宁静的东京湾和机场周围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高绿化率也许是日本的一个象征,相关资料显示,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人均绿化面积达到了400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在全国而言,欧美国家达到了80%以上,而日本却达到了90%以上。

        除整洁和绿化外,东京的城市管理水平也令人称奇。虽然街道狭小、人多车多,但车行道却很少出现阻塞现象。一位日本官员对记者说:“我们现在看中国环境治理,就像看以前的日本。东京也曾是污染严重的城市,也曾有过北京眼下面临的问题。中国现在所经历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很多都是日本曾经经历过的,在这些问题上,特别是节能领域,双方有共同的需要,可以建立双赢的关系。”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日本人对中国抱有复杂的感情。面对崛起的中国,许多日本民众感觉受到了很大冲击,内心深处有了某种失落和戒备心理。另外,一些媒体对中国一些个体事件的持续性负面报道和日本内阁的频繁更迭带来的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从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现状的理解。日本外务省中国蒙古课地域调整官远山茂在中国工作多年,他说,5年前,日本关注毒饺子的新闻。打开电视机,所有的频道在同一时间播的全是毒饺子的新闻。我相信报道基本上是客观的。但是一个月、甚至连续几个月每天都是这方面的新闻,会给民众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时,外交最需要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可以增加政治家之间的互信,许多日本民众羡慕中国政治的稳定性。

        在日本采访,听到最多的两个数字是80%和20%,几乎所有的采访场合,都会有人告诉你,上世纪80年代中日国民间的好感率是80%至90%,现在只有不到20%的好感率。话语中既有对往昔的留恋也有对现状的忧虑。

        早稻田大学中日关系史刘杰教授曾是来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的基调是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所以那时双边往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比较顺畅。现在,中日之间的矛盾在领土和领海问题上比较突出,而关于历史问题的矛盾并不突出,比如我们常说的日本的教科书否认历史。实际上,日本的教科书和我们国内学校使用统一教材的制度不一样。在日本,只要是个人都能写教科书。其实,不承认南京大屠杀、降低侵略破坏性的课本被学校采用的不到1%。刘杰教授说,日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的描写还是比较客观的,只是在认定大屠杀的人数上有差异。

     打破偏见要打文化交流牌

        “2012年中日双方将有5000名青年进行互访。”日本首相官邸官员接受采访时这样透露。有着“日中交流之子”之称的日本现任首相野田佳彦,在1984年作为中日交流成员来过北京。他对两国间的交流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青年一代的交流对两国人民增进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中日民间交流近年也呈上升趋势。据日本观光局统计,2010年,有373万日本人来中国旅游,每天平均1万人左右;有141万中国人赴日旅游,比上年增长40%以上。2011年,受日本“3·11”大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故的影响,赴日旅游的中国人下降到104万人,但这个数字也仅次于2010年。而且在2011年10月后,赴日旅游人数又开始大幅攀升。

        “许多日本人都喜欢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和绘画在日本广受欢迎。”中国驻日本使馆公使韩志强说,今年1月份中国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展在东京展出时,盛况空前,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25万多人参观了展览。为了能一睹真容,不少人宁愿在寒风中排3个多小时的队,高峰时甚至要排5个小时队。

        一位日本官员对记者说,比起日美关系,日中关系有着更加长久交流的历史。日本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现在应该以文化交流为契机,打破固有的偏见,目前,两国政府都强调要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构筑战略性的互惠关系,但是除此之外应该重视文化领域的战略性关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政治、经济方面很容易随着政局的变化、人员的更迭出现一些不确定性,为了使这些政治和经济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发展两国间文化方面的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

        日本外务省中野让政务官说,中日友好的关键词是交流,通过交流,增加互信,两国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日在所有领域都可以合作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日关系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本报记者 蔡侗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