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们都说,“火头军”起得比鸡还早,此话果然不虚。3月17日一早,当记者挣扎着爬起床,胡乱洗了一把脸,不到4点半赶到生活服务中心时,厨房里早已灯火通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战场取胜的关键因素。当今,我军将士平日、野外训练时吃什么、怎么做?有应急作战任务时,官兵们如何解决吃的问题?近日,记者走进第二炮兵某基地“常规导弹第一旅”,实地探个究竟。
紧张的晨间3小时
主食加工间里,士官王江正大声地唱着《少年壮志不言愁》,“激情”地烙着他的大饼。身旁的馒头蒸箱腾腾地冒着热气。这位高高胖胖的炊事兵,一边忙着给大饼“翻个”,一边对记者说:“今天早上出炉的馒头有90格,一格34个,有3000多个馒头哩!”
眼下有了机器辅助,繁重的工作变得简单快捷——面粉倒进和面机里,一会儿面团就出来了。按步骤把面团送进揉面机、醒面机、轧面机、蒸箱,之后等待馒头出炉就行了,所以他们可以做到蒸馒头烙饼两不误。
现在战士们的早餐很丰富,主食就有好几样。炊事兵汪文亮是炸油条的高手,案板上的一大团面,在他手下极其“听话”,不一会儿,今天用的300多根油条纷纷出锅。
5点40分,豆浆出锅;5点50分桃酥、蛋糕出炉;6点20分,馒头出蒸箱……一切紧张而有序。
6点40分,生活服务中心的主食配送车登场。“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以营为单位进餐,不论早中晚餐,皆为自助餐。各个营分设炊事班,只需负责菜肴制作,主食则由各营前一天通过内部网络预定,由生活服务中心统一加工派送。这样既可为每个营节约2-3名炊事兵,又可让官兵的主食品种更加丰富。
记者跟随王江,用主食配送车把炊事兵们忙了一大早做出的热气腾腾的早餐,送到各个营的食堂。当把最后一“格”馒头交到战士手里时,记者低头看表发现,刚刚七点钟,不禁长舒了一口气——好紧张的晨间3小时!
行军造饭有绝招
冬瓜炖排骨、红烧鱼块、西红柿炒鸡蛋、香菇小白菜、绿豆汤。
这是一份“常规导弹第一旅”午餐的菜谱。令人惊讶的是,这“四菜一汤”是部队野外训练时行进途中的午餐。
记者印象中炊事兵是苦差事:行军途中,老班长背着一口大锅,那口黑不溜秋的铁锅还经常可能被炸破个洞。休息时,老班长卸下铁锅,就地“埋锅造饭”。看到“常规导弹第一旅”的炊事设备,彻底颠覆了记者对炊事兵的概念。
“常规导弹第一旅”有一种“自行炊事车”,乍看没啥特别之处,打开车仓的后门,一个现代化厨房便豁然呈现在眼前。自行炊事车的大小如同旅行用房车,车仓里装备着蒸饭锅、炖菜锅、洗菜池、切菜案,还有冰箱。野外训练作战时开着这辆车,行军过程中就能做饭炖菜,到了目的地可以立即开饭。
还有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行军途中的炊事设备,因其要用一辆卡车挂着才能行进,所以叫炊事挂车。5个人用几分钟就能搭好,可以一小时内供应100多人吃饭。
即使这些设备全部坏了,“常规导弹第一旅”还有“杀手锏”,叫作“单兵食品套餐”。密封的袋里装的是米饭、牛肉等,外面隔层用石灰包裹,只需把套餐袋放进凉水里,石灰和水发生反应,迅速升温,几分钟就能让战士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二炮某基地后勤部长张建强说:“这几年,我们着力打造现代后勤,伙食保障已经实现了‘吃饱求生存’向‘吃好保健康’转变。当然,我们后勤官兵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战士们吃出战斗力!”
早餐再添一两肉
人民军队的餐桌上,一个传统沿袭至今——早餐必吃一个鸡蛋。
这个传统源于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入朝初期,物资供应严重不足。指战员们因防敌空袭不能生火,一顿热饭都吃不上,官兵以雪水拌面充饥,营养不良,有不少人因此得了夜盲症。
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志愿军战斗力,后勤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努力解决志愿军缺粮断炊问题。当时毛主席特别叮嘱,必须保证前线战士每天吃到一个鸡蛋。后来补给问题得到解决,志愿军战斗力得到提升,早餐一个鸡蛋的传统就此流传下来。改革开放后条件改善,又加了“一杯奶”。
如今,为了强壮战士体魄,第二炮兵某基地在早餐“一个蛋,一杯奶”的基础上,又提出“早餐再添一两肉”。“常规导弹第一旅”是“敢拼刺刀的导弹旅”,营养健康的早餐为一上午的体能消耗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保障这样丰盛的食谱不是件易事。该基地军油处处长杨立斌说,虽有国家保障,但他们也承担着物价波动带来的压力。物价涨,但伙食标准不能降。
为丰富官兵饮食,“常规导弹第一旅”想出许多办法。他们利用旧厂房建起养鸡场、养猪场和蔬菜大棚。现今他们所圈养的3000只鸡每天产蛋2000多枚,足够官兵们吃的。蔬菜大棚里,用水培、雾培等先进技术种植的黄山乌、紫叶生菜、甜菜等多种蔬菜生长茂盛。17日下午,记者走进占地650平方米的养猪舍,竟闻不到丝毫臭味。第一栏里的五头猪非常健硕,见到记者就争先恐后地跑过来,似乎要“抢”镜头。(本报记者 尚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