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9日 星期四

    傻子吴国威与中国印山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29日   13 版)
    吴国威的美术作品曾获得全国版画界最高奖——鲁迅版画奖。唐大柏摄
    吴国威的老伴赛淑姬说:“印山是他的命,他是我的命。”唐大柏摄
    吴国威硬是让一座废弃的石头山脱胎换骨。
    资料图片
    每一枚印章刻出来,吴国威反复指导不下30次。资料图片
    台湾“诗魔”洛夫将“中国印山”称为“会酿酒的石头”。唐大柏摄
    台湾“诗魔”洛夫将“中国印山”称为“会酿酒的石头”。唐大柏摄

        我们要知道,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动,由傻子去创造,最后是属于傻子的。

        ——鲁迅

        去过中国印山的人,给了印山很多比喻。

        台湾“诗魔”洛夫沉醉之余,将“中国印山”称为“会酿酒的石头”。

        湖南省前作协主席谭谈将其与秦始皇兵马俑、长城相媲美。

        12岁的张辉说,印山是我的艺术摇篮。他创作的《我的家乡》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的美术作品参加了全国首届少年版画展。他所在的宜阳小学近年来共创作出版画作品2300多件,是全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

        而熟悉印山的人则说,印山是一个见证,见证了一个老人毕生的艺术追求,见证了他沉淀多年的艺术成就。

        伴着这些传说,我们走近了这位老人,走近了中国印山。

        老人叫吴国威,今年73岁。

        提议: 意料之外,意料之中

        在遇到吴国威之前,印山还没被称为印山。它有个学名叫岩背岭,地处湖南常宁市庙前镇,被当地人称为石头山。山如其名,方圆几十里,千姿百态的岩石趴满山坡。此山为地壳运动形成,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地形。研究价值不大,不能耕种,长久以来,在地质学家和当地人看来,就是一座废山。

        幸运的是,它遇上了画家吴国威。

        2002年下半年,在湖南省文代会上,这位花甲老人上交了一份建议,要将这座名不见经传的石头山,用刻印的方式为它插上文化和历史的翅膀,为当地人民造福。老人的初衷让人无法拒绝,这份建议最终以全票获得通过。不久,趁热打铁的老人交上一份多达20多万字的筹划书,预计在5年内在山上刻印5000多枚,让石头山脱胎换骨。

        石头山的来历很简单,老人却有些故事。吴国威出生在常宁市宜阳镇。年少时从皮影图像的雕刻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他晚上看戏,第二天,就用小刀把这些皮影图像雕刻下来。他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训练,却满怀热情观察生活。一次省美展,吴国威将一幅农村兴修水利的版画送去。浑厚、灵动,画中表现的高涨的热情打动了时任省美协秘书长陈默,陈默大加赞赏:“艺术作品表现生活,这样才能打动人心。”同时收他为徒。40年来,他饱含对故土的一片深情,先后创作了《欢乐的山谷》、《瑶家风情》等600多件作品。1999年,他获得了全国版画界最高奖———鲁迅版画奖。

        比起吴国威的艺术修养,他免费办班教授美术的事情更让人们津津乐道。

        尹伯刚是常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在常宁版画界小有名气。他的艺术之路源于与吴国威的一次相遇。1979年春天,农村青年尹伯刚在县文化馆美术展览上遇到吴国威。见他喜欢美术,吴国威对他免费进行训练,还在家里包吃包住。高考落榜后,尹伯刚回家务农。县文化馆只要开办创作培训班,吴国威总要把他喊来。一次,小尹绘制了一幅《牛娃》的草图,被人很不看好,认为太土了。吴国威说:“《牛娃》是个好东西,牛娃牵牛,不准牛吃集体的菜,拼命用力拉开,黑白的强烈对比,形象朴实。艺术作品就是要‘土’,要有生活气息,就越有生命力。”经过他的点拨和修改,小尹的这幅作品在全省第二届版画展上受到好评,获全国农民画评比二等奖,从此踏上了版画的艺术之路。

        尹伯刚并不是一个特例。吴国威几十年如一日,将精力放在培养常宁的版画人才上,培养版画作者300多人,像尹伯刚这样的骨干作者30余人。他们先后创作版画作品2100余件,在省级以上出版物、展馆发表、展出的作品达880余件,获省美展和全国性美展奖的有110多件。常宁版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享誉省内外,被载入《湖南省志》。

        把常宁的版画艺术推向全国之后,吴国威并没有躺在荣誉上睡大觉。他在一次扶贫中发现了这座石头山,秀丽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怎么让这样的美为当地人造福?有一天,一个奇特的想法闪现:目前全国还没有谁把印章以摩岩形式大规模地在大自然中表现,如果把中国几千年的篆刻精品刻于山水之间,在美景中展现艺术,让玺印与奇石交融,扬华夏文化,一定会促进文化、旅游的共同发展。

        于是,建议诞生。对于老师突如其来的想法,尹伯刚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意外:“不管是免费教学也好,提议建印山也好,老师的想法从来都是独特的,都是为他人着想的。”他对老师的提议表示极大的赞同。

        开山:艰辛与惊险并存

        2003年5月16日,吴国威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印山”开山了。

        没有启动资金,吴国威掏出了自己刚到手的2万元稿费。没有测量设备,代替的是一根100米长的绳子和几个指南针。吴国威用最原始的办法测量,每隔5米定一个点,一边测量一边绘图。岩石挡住去路,就踩在同伴的肩上爬上去;遇到有荆棘藤蔓,就用砍刀开出一条路。他在山上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硬是把200多亩山地以1:200的比例,绘在了160张组图上,平铺开来有50平方米。

        当时的印山,怪石林立,荒草杂树丛生。要在石头山上雕刻出一枚枚印章,第一步就是要选好地方,精心筹划。吴国威花了半年多时间清山,从荆棘与泥块中砍出了一片石林,从岩石中炸出了一条山路。为了设计游道,吴国威山上山下来回穿梭,直到每一块石头的位置烂熟于心,才动笔勾勒曲曲折折的线路图。方案不断被推翻,不断有新的想法涌现,就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他寝食难安。

        有一天凌晨两点多钟,吴国威夜不能寐,考虑到中国印山如何以“名人名章城”为中心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必须将周边的奇山异石、小桥流水、风土人情融为一体,让游客在美景中欣赏艺术,在景观里品味奇石,在山水中留恋恬静。想到这里,他将同伴阳泽强、腾江洪喊醒,一起讨论到天亮。那时候,吴国威和他的伙伴们已经模糊了白天黑夜的概念。每天凌晨5点钟起床,坐上从宜阳开往庙前的早班车,再走上三里路,11点钟到达岩背岭准时开工。遇上工程紧,便夜宿在二里外的财神洞管理所,从天亮干到天黑。

        工具可以简单,住地可以凑合,工作却丝毫不打折扣。刻印看上去很简单,只不过把原印放大、刻在石头上而已。其实,它要经过选石、定位、打磨、选稿上石、雕刻、清洗、上色、拓片等19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不能有半点马虎。吴国威设计摆布好后,寸步不离地守着石匠完成。印缺了,补上;印歪了,重来。一块7.5米高的石头上,刻上了一枚“天地人和”的大印,第一次刻稍有走样,一般的人看不出,但吴国威硬是把已刻了2.5厘米深的石头磨平,重新再刻。如此反复,每一枚印章印刻出来,他反复指导不下30次。

        在吴国威眼里,印章虽小,方寸之间却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浓缩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为现代人处世谋事提供珍贵的人生借鉴。为全面收集印章资料,他出差在外第一件事就是往书店钻;为了所选的印章具有代表性、艺术性、历史性,他从数万枚印章中挑了又挑,并查阅多方面的资料进行价值论证,再三斟酌后才定稿。多年来,他深埋在一米多高的资料堆里,与各流派专家学者对话,研究着每枚印章独有的字法、章法与刀法,一步一步完善心中的构想。

        对艺术精益求精,吴国威经常处于忘我的状态中。2006年8月,烈日炎炎,吴国威根据象形石要刻一个猪的象形印,效果一直不理想。吴国威高度紧张,指导工匠修改,改变雕刻方法才破解了这一难题。难题一破,他才意识到已经讲得口干舌燥,拿起旁边一个瓶子就往嘴里灌。喝下去三分之二才发现口感不对,有些酸味,停下一看,吓得他脸都青了,原来喝的是旁边一瓶用来粘图案的乳胶!同伴李初梅一看急了,马上给他灌水。幸亏乳胶掺兑了不少水,没有多大毒性。

        在艰苦而惊险的过程中,一枚枚印章逐渐诞生,按照朝代一路分布下来,从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每枚印章的背后都记载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吴国威的辛苦,身边的人们都看在眼里。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付出,也招致了一些不明就里的群众的非议,引来不少是非。

        误会:利益与精神的博弈

        正当吴国威领着支持者做得热火朝天时,一个传闻出现了:印山即将收费,吴国威是最大的受益者。很多不名真相的网友在网上严厉指责吴国威:“印山收费太高,吴国威想钱想疯了,我们大家都来抵制他……”

        其实,自印山开工建设以来,拥有印山所有权的村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吴国威的怀疑,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因为造景,吴国威从别处搬来了一块石头砌在一块印章旁边,没想到,一位小伙子说搞走了他的文物,要求赔钱还石头。听说要收门票的事情,村民更有意见了。借着派工的事,指着他的鼻尖骂:“这山是我的,谁叫你们在这乱搞!”甚至大打出手。混乱中,同伴阳泽强被打倒在地,腰椎骨顶在砖头上,在医院住了一个月。

        吴国威搞印山是为了钱?常宁市群众艺术馆的副馆长欧云波觉得有些荒谬。

        中学时,欧云波就拜在吴国威门下学画画,不仅不用交学费,还可以领到免费的纸和笔。毕业了,他跟随下海热潮,到海南、深圳、洛阳等地做美编、艺术设计等。在他最迷茫的时候,是吴国威找到了他,跟他倾心交谈:“学艺术是因为爱艺术,希望在艺术方面有所成就,金钱并不能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在别人下海捞钱的时候,你还专心搞艺术,就一定会搞出名堂来的。”一席话,欧云波拨开云雾见青天。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回到了常宁,从一名普通的创作人员开始做起,潜心做艺术,作品连续参加了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听到别人对父亲的误会,大儿子吴帆更想不通了。他清楚地知道,经费是父亲最大的压力。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向他提出让吴国威作画,一天一万元。吴国威得知情况后,儿子的话还没有出口,就被挡了回去。父亲的脾气,吴帆是知道的:“在他眼里,清是清,白是白,是非分明,毫不含糊,就像他画的版画一样。他想着法子筹钱,从没想过中断印山的建设。”吴国威有三个儿女,已经成家立业。2006年10月,没钱给民工发工资,吴国威要求孩子们每人凑5000元,三人一天之内将资金凑齐,帮父亲渡过“难关”。

        后来误会澄清。本来印山的门票议定给常宁市文联和吴国威分成,被他当面拒绝,还建议不收门票,免费对游客开放。了解真实情况后,那位骂他的网友发帖在网上向他道歉。2008年6月,常宁市审计局出具的一份审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印山已投入263万多元,吴国威个人垫资33.8万元,个人捐款2万元。他的亲友主动捐赠20多万元,常宁市委书记胡丘陵捐款1000元,原衡阳市文联主席陈阵捐款1000元,市财政在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支援20万元,副省长贺同新在考察印山后一次拍板解决50万元……

        谈起以前受到的误解,吴国威毫不在意:“那些不理解我的人、那些难听的话,我把它作为我进步的动力。一帆风顺的日子,没有战胜艰难险阻获得的快乐多。”

        目前,印山已大体完成,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但是吴国威依旧没有想着收回“成本”。他将中国印山打造成一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孩子们的绘画基地、艺术摇篮和爱国主义课堂。在他的指导下,宜阳小学近年来共创作出版画作品2300多件,其中480多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有50多幅作品出国展出。

        心声:为后代开心做傻子

        印山建好了,吴国威也从常宁市文联主席任上退下来了,但他还是没有闲着,摇身一变成了导游。只要有人来参观,不管是一堆人,还是一个人,他都会热情讲解。

        老伴赛淑姬有些担心他的身体。吴国威的劳累,她是最清楚的。

        赛淑姬跟吴国威结婚四十多年了,退休前是宜阳小学的老师,两个人感情一直很好。曾经因为妻子身体不好,吴国威放弃了外调的机会。现在,吴国威想搞印山,赛淑姬打心眼儿里支持,想着法子给老伴补身体。看着吴国威每天很晚回来,累到坐在马桶上睡着,赛淑姬有说不出的心疼。

        2004年9月,印山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吴国威精神高度紧张,连日劳作,吃不进东西,上呕下泻,还是坚持爬到山上进行指导。猛然双眼一黑,大汗淋漓,倒下去人事不省。掐人中、虎口,没有反应;用针尖将他十个手指、十个脚趾全部扎遍,没有反应;后脑勺、眉心、太阳穴一一过穴,依然没有反应!老支书急中生智,一口咬住他的脚板筋,才挤出一滴墨黑的血。这样抢救了20多分钟,终于,他回了一口气,睁开了双眼……第二天,赛淑姬成了吴国威的保健员,从此形影不离:“印山是他的命,他是我的命。印山搞好了,我也跟着他高兴!”

        谈起为什么做印山,吴国威从几年前在衡山作画开始说起:“我在衡山作画作了几个月,对那里的雕刻很感兴趣。天天看着游人如织,就琢磨着,我们那里能不能也出现这么一座文化山,也能吸引那么多人来呢?后来在一次扶贫活动中,看见了那座荒山。风景很漂亮,石头也很有特色,天生是做印章的好材料啊!想象一下,一山的印章,我们打造一个中国印山,发展旅游业,多好!再也不能捧着金饭碗行乞了!送钱送物不如送点金术。没有启动资金,在衡山的稿费正好派上了用场。幸运的是,印山建设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吴国威说:“印山不是我一个人建起来的,里面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尹伯刚、李初梅、阳泽强,还有很多曾为此出钱、出力的领导和老乡。有的现在完全放弃了以前的工作,一心扑在印山上,比如阳传国。他现在负责印文化村的管理,几乎没有报酬。印文化村由8家投入,从征地、拆迁到建房,没有钱就凑,他在管事,每天只拿一点生活费,毫无怨言,每天还要组织民工施工。”

        阳传国是吴国威建山期间最坚实的跟随者。他本来是一位的士司机,吴国威每次打车都是坐他的车。听说吴老搞印山,开始只收燃油费送他过来,后来就开始放着生意不做跑来帮忙开山、打印。到了最后,阳传国索性把车卖了,一心扑在印山上。在与产生误会的村民的争斗中,他不幸受伤,休养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不后悔。印山的建设过程中,他几乎全程参与,见证了其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对于吴国威,他评价说:“吴老师这样的人,不计利益地做事情,已经很少了。”

        可是,对于敬佩的人,阳传国对吴国威有“微辞”。在采访中,我们有幸见证了一段精彩的对白。

        对于吴国威的表扬,阳传国不太买账:“我做的事,都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吴老自己一大把年纪,贴钱搞印山,身体也不管,还害得赛老师担心。一家人开开心心不好吗?何必去吃那个苦?” 

        老人笑了:“你嘴上说着不理解,行动上已经理解我了。一个人活着开心,并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由于计较得少。我全家已经开心了,可是我想要把范围扩大,让老百姓都开心,我才开心。开心是建立在大家的基础之上的。老伴对我好,支持我,支持印山,只有搞好了印山,才对得起老伴,才对得起那些支持我的人。”

        见到阳传国还是不能理解的样子,吴国威转过头对记者很真诚地说:“中国印山不是我一个人搞起来的,我只是带个头。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珠,要汇入人民的大海里才能长久。”

        接着他的话头,半天没吭声的阳传国冒出了一句话:“我明白了!你就是个傻子!”

        吴国威哈哈一笑,接过话头:“是呀,我是个大傻子,你是小傻子。可社会离不开我们这样的傻子。能齐心为后代留一点东西,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江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