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3日 星期五

    两会精神专家谈①

    2012:转变发展方式从何处突破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3日 01版)

     开栏的话

        承载人民热切期望的全国两会已胜利闭幕。为进一步深入宣传两会精神,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两会精神专家谈”栏目,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等重要文献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阐释、解读,敬请关注。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如何在现实工作中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张立群:“稳中求进”,考虑了当前和长远,应急和治本的统筹兼顾。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从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看,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府工作报告》对宏观调控中的财政、货币政策作出了安排。应看到,“稳”是“进”的必要前提,没有“稳”,“进”就无从谈起,我们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求“进”。所谓“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这具有根本性和中长期的意义。

        记者:今年温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在确定2012年主要任务时,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第一位,而在去年,首要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张立群: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动荡可能性较大,欧债危机风险仍在累积,投资增长面临一定的不稳定性。面对千变万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有针对性地作出安排是必然选择。去年,我们面临物价上涨的严峻形势,尤其房价问题关系百姓切身利益。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实,我们看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明显回落,从去年7月份的6.5%降至今年2月份的3.2%。形势的不同,也意味着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应当进行调整。

        记者:今年,我国GDP增速预期为7.5%,低于去年预期指标。此外,我们看到,各地两会公布的GDP增速预期指标也明显下调。你如何看?

        张立群:这其中有两个含义,第一,总体上看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需要。此外,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面临就业问题、收入增长问题,还面临着基本生活不断改善的需求,公共事业财力保障不断增长的需求,这都需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二,不要过度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绕不过去的选择。主动调低GDP增速,为我们调结构、转方式腾出空间,有利于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去。

        记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提出多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你认为,今年,我们在转方式上可以有哪些突破点?

        张立群: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扩内需”被提高到战略基点的高度。我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其中还明确“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应该看到,城镇化是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这不仅对推进“城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将为“扩内需”提供不竭动力。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放在更重要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强调“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这将为扩内需带来更大空间,也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将进入新阶段。

        三是重点领域改革将深入推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花了较大篇幅谈“改革”。其中强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改革进一步加强力度、加快进度,将为我们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更多保障和更大支持。(本报记者 冯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