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定期的孝老服务,在湘潭大学学子常态化的实践中,自然地“制度化”了。
孝行协会,正是自觉遵守“孝老制度”的新生力量。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敬老院内,一群大学生正陪老人们下象棋、玩游戏、聊天……
73岁的五保老人李瑞安问道:“我孙女没来?”
学生告诉他:“您孙女今天考试,有什么事,我们帮您。”
老人不语。下午,南沙接到了他的电话。
“爷爷说,想要个铁桶洗澡,一个高压锅煮稀饭,还要根拐杖。我要帮他买齐。”南沙告诉记者。
南沙是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学生。李瑞安是她第一次去敬老院时认的爷爷。
爷孙感情很好。寒假返家前,南沙提了苹果、香蕉去看望;春节,南沙给爷爷拜年,爷爷问孙女啥时开学;节后,南沙去敬老院时爷爷说:“3月11日,你要来吃午饭啊,我生日。”11日,南沙带着同学为爷爷庆生。
南沙是湘潭大学孝行协会骨干成员,是湘大进行孝老服务学生的代表。
常态化、制度化,雷老师带来“志愿团”
3月18日这天,12个孝心班级的60多名学生代表,在湘潭大学毛主席铜像广场集合。学校到长城敬老院需转两趟车。为省钱,志愿者每次都步行前往,要走一小时。
长城敬老院到了。寂静的院子热闹起来。
97岁的李春秀年纪最大。老人瘫痪。房间里有异味。几名女生脱了鞋坐到老人床上,握着老人的手,为老人唱歌。
“你们的手暖和咧,歌也好听!”牙齿掉光的老人露出甜甜的笑。
李春秀也有一个“孙女”,叫高磊,湘潭大学2009级学生。
高磊第一次推门时,看到奶奶坐在简易马桶上,挣扎着起身。她赶紧搀扶。高磊为老人倒热水,发现只有个很薄的一次性水杯。她小心翼翼递过去,生怕烫着老人。
3月11日,高磊送给奶奶一个精致的硬塑料杯。老人说,这杯子好,不烫手。
这些故事,记在老人心里,也记在敬老院的值班记录上。
长城敬老院现任院长姜国文递给记者一本册子。
“2009年10月2日。湘潭大学学生,送老人鲜肉6斤,肉鸡3只,鲢鱼2条,月饼老人每人一份,苹果香蕉等,唱歌,打扫卫生,老人说祝学生天天向上。值班:姜国文。”
“2010年10月23日。今日湘潭大学‘雷锋公司’一个班,倪老师,班长李。面条,八宝粥。值班:张润秀”
……
一位老人进屋。他是敬老院第一任院长陈绍明。
陈绍明说:“敬老院是1982年建的,湘大学生来这里不是一天两天了。”
第一个是谁,啥时来的?陈老记忆犹新:“1991年,一个理工科的老师带队,北京人,他说姓雷。”
有多少湘大学生来此服务?两位院长肯定地说,几乎每周都有,不下一万人次。
学生做些什么?陈绍明说:“敬老院有个老人叫刘杰,是抗日战争时的学生兵。自1991年,他便写日志,记录湘大学生的点点滴滴。刘杰常对学生说,‘我没后人,你们就是我的儿女。’可惜3年前,刘杰去世,日志随老人一同火葬了。”
记者随即在湘潭大学寻找雷老师。
理工科,北京人,男教师。湘潭大学人事处检索,查无此人。
检索所有雷姓教师。雷老师终于找到了——雷安平,现年77岁,贵州人。1976年,他响应中央支援湘潭大学建设的号召,从中央民族大学来到湘大,任教社会学。
“社会学需要实践。”1991年,雷老找到长城敬老院,每次带两个班。
第一次,同学们带了饼干、糖果、面包,为老人洗衣服、收拾房间。雷老说:“那是当年知青住的地方,后来改建成敬老院。当时有30个老同志。”
自那以后,雷安平常带学生去,直到1995年。
雷老师去得少了,受其影响的学生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批批“志愿团”。陈绍明数了一串:哲学系、化学系、中文系、外语系……老人不知道,当时的各系已成为学院。
一种不定期的孝老服务,在湘大学子常态化的实践中,自然地“制度化”了。
孝行协会,正是自觉遵守“孝老制度”的新生力量。
带干粮、备凉席,下乡队员不扰民
午餐时间到。志愿者将凳子搬回屋内,在开饭前返校。
不迟到,不逗留,是协会规章。这还被带到下乡活动中。
去年7月,孝行协会55名志愿者分赴湖南省韶山市、宁乡县、岳阳县、张家界市、湘潭市等地的8个乡村。
负责联系工作的是协会成员姜慧敏。她介绍,有的村委表示“太忙,没有精力照顾你们”。也有的说,村里条件太差,怕苦了队员,表示婉拒。
此后,她在电话联系时,首先告诉对方,我们不会添一点点麻烦。
绿灯亮起来!
彭珍在湘潭市响水乡青竹村小分队。7月9日,带着干粮,背着凉席,她与5个同伴出发了。
公车不能直达。6个人在烈日下,走了一个多小时。
他们被安排在妇联办公室。4个女生挤一张床。男生铺个凉席,睡外屋地板。
志愿者刘涛美在响水乡映山村,他们在一座废弃学校扎营。
4个女生执意将仅有的一张床让给两个男生,她们将凉席铺在课桌上。“床头”放几本书,算是枕头。
住地没有浴室,女生洗澡就在厕所围墙内。
各分队问题解决后,立马投入走访。
志愿者潘阿丹所属分队,在岳阳县麻塘镇入户服务。
正值农忙时节,两位老人正在插秧,志愿者停下脚步,脱鞋准备下地。老人在田里喊:“年轻人,别下来,弄脏了衣服。”同行的村支书开玩笑:“大学生不会干这活。”
谁说不会干!一下午的工夫,三亩水稻田,插上了绿油油的禾苗。
志愿者能吃苦,赢得了百姓的赞赏。离开时,村民纷纷问啥时再来。
去年中秋节,志愿者回访8个乡村,看望困难老人。
青竹村一位老人再次看到提着月饼、大米的志愿者时,喜出望外,他指着身上的膏药印记说:“这个还是你们买的呢,以后别破费。你们是学生,不能像老红军那样,不拿我们的东西还倒贴啊!”
老百姓这番话,让学生感动。
每年,湘潭大学各学院、社团纷纷组织下乡活动。学生们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多方面调研、服务。感动在基层开花。
下寝室、收废品,自力更生筹经费
18日出发前,孝行协会会长邓榕惦记着一桩事:敬老院有老人没有面巾,用洁厕剂洗碗,棋牌室只有一副象棋。他早早购好两大袋毛巾、两瓶清洁剂、4副象棋。
钱,部分由志愿者到各寝室收集废品而来。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张伟是协会财务部成员,他大一便加入了收废品的行列。
收废品的工作每月一次,在40余个孝心班级宿舍间开展。
工作日一到,志愿者就向各宿舍发通知。10:00—12:00,18名志愿者分别前往6个宿舍区。他们购置了编织袋,被分类的废品每次能卖到100多元。
另一部分资金由孝心班级捐助,每人每月一元。
孝行协会建立起透明的监管制度,资金统一审核、建立档案本,每笔开销都记录在案,以节省开支。
这样的方式,让孝心班级有了最大参与度。通过以传帮带,孝行协会众多学生参与到了孝老服务中。
省钱的另一个法子是比谁花钱少。
去年下乡,南沙和8个队员第一餐吃了80元,他们心痛不已,队友干脆吃方便面、啃饼干“补过”。
回校算账。5天时间,这支分队每人仅花35元伙食费。
18日当天,记者随志愿者前往长城敬老院。
长长的队伍一条龙。
在距敬老院不远的小道上,一位身着灰白上衣、黑裤子、解放鞋,拄着拐杖的老人在道旁伫立。
待队伍从老人眼前走过,老人说:“哦,雷锋部队又来了!”(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 留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