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星期四

    “谍战”热的冷思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09版)

        《敌营十八年》、《一双绣花鞋》、《暗算》、《潜伏》、《借枪》、《黎明之前》、《冷箭》、《剑谍》、《猎鹰一九四九》、《勇者无敌》、《利剑》、《悬崖》……要把近年来荧屏上的谍战剧全部列出来,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因为数量极多。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谍战”已成为2011年电视剧中比例最高的题材。

     谍战剧遭遇创作瓶颈

        谍战剧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却未必一出比一出强。同一题材的快速消耗使谍战剧遭遇创作瓶颈。有网友就这样调侃“扎堆”的谍战剧:如果一个频道里有女特务在发电报,其他频道一定会出现严肃的电报员在接收来自重庆方面的电报;一部谍战片出现了一对从事地下工作的假夫妻,另一部肯定也同样活跃着一双为革命从事情报工作的假伉俪;你在这部影视剧中使用了收音机联络办法,我照样在另一部影视剧中如法炮制……

        除了故事情节雷同、艺术表达手法缺乏创新、叙述模式过于注重戏剧外,缺乏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不禁要问,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与大众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谍战剧如何实现创作上的突破、找到在当代的艺术价值?

     “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历史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这样说过。这种民族的记忆,随着光阴的流逝,往往漫漶不清,失去历史记忆的民族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可现在不少谍战剧作品只是为谍战而谍战,时代背景越来越模糊,历史内容越来越苍白,故事情节越编越离奇,有的几乎成了随心所欲的智力游戏,让观众感到虚伪、浅薄和失重。”近年来,对于“历史真实”的强调和呼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几乎是逢会必讲。

        寻找真实的历史是每个民族的责任,更是谍战剧创作者的责任。“真实的历史,不是谍战剧中英雄的专属,它会带给人类一种平常生命的温度,这种生命的温度,来源于真实还原,让那些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了信仰而付出鲜血、亲人乃至生命的平凡人们,触手可及,并让我们心生敬意。”

        其实,部分创作人员已经认识到“真实”对于谍战剧创作的意义。曾是多部谍战剧编剧的全勇先谈谍战剧创作时甚至说,“真实高于一切,因为这是基本原则”。他说,除了历史的真实外,还有细节的真实、逻辑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无论事件,还是人物情感和行为,都要有深刻的逻辑和行为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情怀比情节更重要

        “刀光剑影不再是谍战剧最大的看点,信仰的力量所焕发出的夺目光彩,才能使作品具有更高的精神指向和思想格调。”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的这番话,既道出了当下谍战剧的困境,也为谍战剧指出了下个“拐点”的方向:谍战剧要有情怀。

        不管是共产党情报员,还是国民党“敌特”,抑或是“日谍”,他们打打杀杀、斗智斗勇的背后,反映的既是其所在群体的利益矛盾,也是他们各自所秉持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如果谍战剧不再仅仅局限地表现一时一事,而是能够透过斗争和纷乱,揭示故事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冲突,那么这部剧可以说就是部有情怀的剧。”仲呈祥说。

        “人物有了情怀,作品才有灵魂。”全勇先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认为,尽管好的故事情节是谍战剧吸引人的重要“卖点”,但情节只能让观众“坐下来”,而让观众“看下去”还得靠情怀。没有情怀的作品就像一个打扮得很漂亮的行尸走肉一样没有活力。

        由于所有间谍都具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他们的工作是在一种人格的分裂状态下进行的。“除了表现利益和信仰冲突的家国情怀,如果谍战剧更进一步,能够站在人性、人品、人格、胸怀的高度来叙述故事、塑造英雄,那该剧则具备了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不仅好看,而且感人,因为它站在了人类普遍意义的高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树说。

     重拾“文学性”

        文学是影视的基础。没有好的文学意味,电视剧很难成为经典。

        “好作家不一定能写出好电视剧,但是好电视剧必须出自好作家之手,这是文艺的根本。”文艺评论家王干认为,谍战剧要从根本上有所突破,必须重拾文学性。

        然而,不少谍战剧创作人员将自己关在书斋里或漂浮在都市小圈子中,把写作当成生活本身,于是也就有了靠碟片、报纸新闻及史料档案推动剧本写作的秘诀。

        “这样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怎能创作出具有文学性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教授指出,由于一些谍战剧创作人员心气浮躁,使得不少谍战剧已经丢掉了“文学性”这一文艺的根本。

        “为了重拾创作的尊严,恢复影视艺术的魅力,必须还原生命的体验激情,使影视艺术创作成为生命的内在召唤。”著名文艺批评家周思明说。

        一句话:谍战剧要想赢得观众和市场,必须有绕开“雷区”的智慧,有立足原创的知性和别开生面的功力。(本报记者 韩业庭 李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