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总是充满了一次次抉择。
十几年前,当年近40岁的杨瑞辉面对下岗失业的现实时,她心中充满了太多太多的迷茫和恐惧。然而天无绝人之路,面对生命的又一次抉择,柔弱的杨瑞辉竟然变得无比冷静和坚强——走自己的路,继续从事自己忠诚的护理职业。
最终,在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和不理解下,杨瑞辉毅然决然地利用原单位闲置的病房,开办了托老院,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天下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杨瑞辉与几位情投意合的姐妹一起,与众不同地打出了自己的特色服务和品牌。
托老院收治的老人中,有瘫痪在床的,有老年痴呆的,有精神病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人,也有无人照管的孤寡老人。这些老人大多年老体弱、生活难以自理,加之缺少亲人照料,性情孤僻暴躁,照管起来很不容易。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让老人们真正过上舒适、幸福的生活,杨瑞辉主持制定了护理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医护员、护理员、炊事员等工作职责。她要求护理人员要树立诚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五心”,坚持勤问安问好、勤问饥问渴、勤换衣换帽、勤洗手洗脚“四勤”,真正做到随叫随到、便盆痰盂随有随倒、手脚指甲定期剪到、饮食菜肴搭配周到、送药喂药喂饭周到“五周到”。
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张明奇老人,是三里洞煤矿的退休工人,因患病脚趾感染,已经多年没有下床了。他被送到康复护理中心时,正值炎热的夏季。杨瑞辉对他进行了全面检查,当打开老人裹在脚上的纱布时,一阵恶臭扑面而来,患病的脚趾严重感染,疮口溃烂,脓血纱布粘连在一起,竟然还有蛆虫在蠕动,三个脚趾与脚面几乎分离,脓血不停外流。见此情景,周围的人一下子散开了,几位护士也跑到外面呕吐起来。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的杨瑞辉,对这种活人肢体生蛆的情况,也还是第一次遇到。看着老人疼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的样子,她强忍着恶臭,为老人进行清疮处理,用止血钳把蛆虫一条一条地夹出来,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处理完毕。经过多次精心治疗,老人的伤势逐步好转,终于可以下地走路了。
李大爷下肢瘫痪,骶尾部有块碗口大的褥疮,深可见骨、气味难闻,而且大小便失禁,曾被多家托老机构拒绝接收。当他被送到康复护理中心时,大家对是否收下这位老人犯难了。然而老人的病痛深深地刺痛了杨瑞辉,她不仅毅然决定接收,而且立即召集大家一起对他的病情进行分析,确定了“控制感染,恢复肌体”的特殊治疗护理方案,坚持药物治疗与人工按摩物理治疗相结合,使老人的伤痛逐步得到缓解。由于长期卧床,老人还出现了严重的便秘,打针吃药也不见好转。看着老人痛苦的样子,杨瑞辉忍着难闻的气味,用手指为老人一点一点地抠粪便。直感动得老人失声痛哭地说:“大爷遇上好人了,就是亲闺女也不过如此呀!”
75岁的孤寡老人闫志成,是铜川新川水泥厂的退休职工,洗澡时不慎将左腿摔成骨折,由于所住医院护理不当,加之打钢针牵引时间过长,脚后跟肌肉坏死,形成褥疮,生活不能自理。被送到康复护理中心后,杨瑞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专门为老人定做了一张褥疮病人睡的床,并和几位医护人员轮流陪护,为老人清疮换药,喂饭擦身,倒屎倒尿,定时按摩,每天搀扶老人锻炼。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护理,闫志成老人终于能站起来了。他淌着热泪紧紧握着杨瑞辉的手说:“孩子,没有你,我可能就活不到今天了!”
然而,在杨瑞辉为康复护理中心的事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她家里不幸的事情却接踵而至。先是父亲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后是母亲被诊断为癌症晚期。母亲去世后,杨瑞辉怀着深深的愧疚,把父亲接到康复护理中心,一边照料其他老人,一边照料父亲,直到老人离开人世。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杨瑞辉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年人生活的不易和艰辛,把对家人的愧疚全部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大爱织出五彩天。经过杨瑞辉团队的艰辛付出,十多年来,她们先后护理老人近500位,其中护理时间最长的有11年之久,有70多位老人在她们的精心照顾下安详辞世。(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