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记者见到了被该校师生誉为“向日葵女孩”、“最有担当的90后女大学生”何平。刚从勤工俭学岗位上回来的她,臂戴套袖,采访间隙不时地哼着民歌。她在困难中乐观向上的经历,在学校广为流传。
不畏苦难的“小家长”
何平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市吾田村。1986年,父亲因车祸切除脾脏,失去劳动能力;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弟弟何君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对何平童年好奇的人不少:“父母都是残疾人,弟弟也需要医疗费,童年是怎么度过的?”吾田村的大婶们都知道,何平是家里的“顶梁柱”,大事小事都得操劳:她申请危房改造名额,在炎夏和乡亲们一起,为自家建起一座简陋的两层红砖房;她春季忙播种,秋季忙收割;她既是学生又是“保姆”,十年如一日照顾一家四口饮食起居。
小小年纪成了“一家之长”,何平最担心的还是父亲和弟弟的病情。
2008年3月,父亲突发脑出血需颅内手术,数万元费用告急。一筹莫展之时,弟弟心脏病又发作了,巨额医药费让何平近乎绝望。高三在读的她,四处筹钱,并在湖南省内各级慈善机构寻求帮助,争取为弟弟免费治疗的机会。最终,父亲和弟弟都得救了。“小家长”在忙乱中考取了湖南科技大学。
半工半读的“忙家长”
考入大学的何平更忙了,她每天端盘子、发传单、做家教,在校内打扫教学楼卫生、发校报,她通过各种兼职,赚取学费、生活费及父母的医药费。
半工半读的何平十分牵挂家人。2011年初春的一天,何平从学校返回家中。一进家门,父亲斜靠在门口默默无语,躺在床上的弟弟面黄肌瘦、眼神呆滞,喜欢乱跑的母亲早已不知去往何处。听邻居说,父亲因迷信将弟弟关在家中不让读书。心疼弟弟的何平一下子慌了。后来,她通过与湖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沟通,将弟弟转到该校,并在校外租了一间小房间,家就落定了。
墙壁上贴着何平的作息时间表:清晨最迟6点起床,凌晨最早1点入睡。晨读、上课、各种兼职、辅导弟弟功课……由于弟弟体质较弱,何平定期为弟弟买水果、牛奶,补充营养。一两饭加一个8角钱的素菜,则是何平的日常餐。
弟弟在何平的照料中,一年里体重增加了20斤,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何平告诉记者,因过度劳累,缺乏睡眠的她每天只能站着上课以保持清醒,但她成绩仍名列前茅,并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何平将奖状贴在床铺旁,边上还附着父亲的残疾人证及老家照片。她说:“一听到爸妈身体状况不错的消息,我就非常高兴。我们这家子,一路从贫病中走来。现在我有能力改变,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乐观向上的“好家长”
何平手拿拖把,哼着民歌,弯着腰,在楼道里左右移动——这是湖南科大外国语学院同学每天中午最常见的一幕。唱歌,是何平的一大爱好。平时,她还会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他人。
2008年7月的一天,何平看到一则新闻:浏阳市彰槽村中学詹志为了给患癌症妈妈治病,准备辍学。当时,何平手头有抢救父亲剩下的3000多元捐款。父亲后期治疗还需要大笔费用,但她来不及多想,拿出1600元钱,送到了男孩家中。
汶川地震时何平从父亲医疗费中拿出1000元,被班主任追回,最后悄悄捐助了100元。主动退让贫困生名额,将助学金让给他人……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何平时常说:“我在贫困的时候,曾获得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这让我感觉十分温暖。我想让其他同学也能记住别人帮助自己的那一瞬间。一个人生在哪里,是不能选择的。但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生长,却是可以选择的。我希望我们都能是一株向日葵,永远向着阳光希望的方向生长。”(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 留 刘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