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龙军 通讯员何春平)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有3块写满“天书”的石头,它们有的在开阔的田坎上耸立,有的被泥沙和灌木掩埋,有的因遭风雨侵蚀而断裂横卧于草丛中……这些石头上所刻的“天书”似画非画,似篆非篆,难以辨识。
3月5日至7日,湖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现场进行考证,确认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曾晓光表示,这从根本上证实了苗族既有苗族语言亦有苗族文字的历史事实,对研究我国苗族文化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文献资料记载,古代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历经数千年的5次大迁徙后,现只保留了苗族语言,而丢失了苗文字。城步苗族则很好地传承了苗族语言和文字,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城步苗文仍在广泛使用。清末文人陆次云所著的《峒溪纤志》中就曾专门保留了两章,来描写城步苗文。
城步苗文后来何以被人淡忘?据清代《宝庆府志》、《城步县志》和《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等文献记载,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七月,城步爆发了以苗族头领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大起义。这次起义声势浩大,但终因寡不敌众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二月失败,粟贤宇、杨清保被捕并在北京遇害。在这次苗民起义中,苗军运用苗文印制了大量的文告、手札、书信、印信和图章,这些苗文字“形似蝌蚪,似篆非篆,毫无句读可寻”,只有苗军能识。起义被剿灭后,乾隆皇帝特意下旨:“从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销毁,永禁学习。”于是,清朝官兵对苗族居民挨家挨户进行搜抄、清查、销毁,永远严禁城步苗民学习和使用苗文,从而导致城步苗文在湘桂黔边境消失,至今未有传承。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女书研究专家李庆福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任何一种古文字的消亡都是一个历史问题,此次苗文石刻群的出土不仅是苗族文化工作深入研究的有利条件,也是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