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血液”的滋养,应该如何为文化产业“输血”?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同济大学副校长郑惠强。
记者:文化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应从何处着手?
郑惠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要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信息管理平台,搭建集文化企业、文化人才、文化产品、新技术与设备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建立文化企业优质项目数据库,加强文化产品和融资项目的宣传推介,帮助文化企业资金需求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方向实现对接。
要出台文化产业规划指引,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扶植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加快建设文化产业评估机构。以统一的标准、规范的流程,科学合理地评估尚未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业价值,为文化企业银行信贷、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版权融资提供支持,积极吸引多元化的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
要明确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展定位,规范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建立“独立、公平、公正”的文化产权交易体系。
记者:文化企业本身普遍缺少有形资本,无形资产不易确定价值。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方面,需要怎样的思路和手段?
郑惠强:我们要积极实施金融创新,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构建多元化融资格局。要引导金融服务企业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设计内部评级指标体系和评级模型,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评分机制,开发针对文化企业知识产权、版权、收费权进行质押的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对列入国家或省市文化发展规划的文化产业项目、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中的重点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扩大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担保贷款规模;鼓励金融机构依托文化产业园区,探索发展中小文化企业联保联贷产品。
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根据文化企业的自身条件和资本需求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引导,鼓励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民营资本和外资等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和推动文化产业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制定引导基金投向和扶持基金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豁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制定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和基金投资绩效评估体系;制定鼓励投资文化产业目录及融资申报标准等配套政策和措施。
记者:文化部在日前发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对文化企业“抓大”不“放小”,塑造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提高文化产业活力和竞争力。
郑惠强:应该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升文化产业整体的市场化水平。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优质资源集中度,改变文化企业散、乱、小的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的投资吸引力。
应该降低和简化文化产业市场准入门槛和行政审批手续,便利各类市场主体、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企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做大做强。(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