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3日 星期二

    走进“戏窝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3日 10版)

        “让一让,让一让!”话音刚落,一位老大爷举着小凳子绕过记者,一屁股坐了下来,点上一根烟,笑呵呵地盯着舞台。

        上午10点左右,虽然日头已高,但清徐县郝阎村大空场上,气温仍在零摄氏度以下。忍不住好奇,记者走上前去和大爷聊了起来:“这么冷的天,怎么还想着过来看戏呀?”大爷一听笑了:“不冷不冷!我喜欢看戏!”交谈中得知,这位赵大爷是隔壁新堡村的,得听说郝阎村有演出,就早早吃完饭赶了过来。正如老戏骨们形容的:“宁跑得丢了鞋(hai音)也不能误了‘嗨嗨嗨嗨嗨’(指晋剧)。” 

        村民们今天点的戏码是《女忠孝》。大幕徐徐拉开,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台柱子、扮相俊美的青衣演员孙丽芳甩着水袖,轻盈地飘上台来,“嗨嗨嗨嗨……”精彩亮相。

        台下几百位观众,无论是围脖裹得严严实实的老大妈,还是穿红戴绿的小媳妇,无论是骑在摩托车上的小伙子,还是头上系着白毛巾的老大爷,都安安静静的。

        剧情渐入高潮,孙丽芳扮演的女一号柳迎春戏段唱到了“拔嘹子”(晋剧的一种独特唱法),声调激越高亢,观众席里开始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一直到压轴戏,观众被孙丽芳动情的表演深深打动,掌声愈发热烈起来。

        演出间歇,团长王胜军介绍说:“这里是山西的戏窝子,到处是老戏迷,一点糊弄不得。除了唱念做打,还必须是铁嗓子,否则没掌声。有的名角没准备好,都不敢来演。一场戏一般都得3个半小时,遇上老百姓高兴,还得加几段清唱哩!”

        “这样的演出市场,对剧团要求很高。好口碑就是我们的活广告。”王胜军说。

        下午1点半了,“当、当、当”三下锣声敲定,台上的演员集体谢幕,台下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位年轻人蹬着脚踏车刚刚赶来,没看上戏,一脸沮丧。团长王胜军上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别郁闷了。你来对了。我们晚上还有一场戏呢!”

        开饭了,几个年轻演员跟记者边吃边聊。演老生的郝文龙向记者“炫耀”他春节刚买的手机,那是用团里发的头一笔奖金买的。手机里有他的各种剧照,还有和师傅武忠夫妇、高翠英、李月仙在一起的照片。他说,自己10岁就被戏曲学校从太谷县选拔进来,毕业后跑了6年龙套,每个月工资平均只有600来元。改制后的半年里,他的工资翻了一番,另外还有演出补贴,更重要的是,终于有登台演出的机会了。

        正聊得起劲,王胜军叫记者一起会会“写剧本”的人。原来,这一带把签演出合同的买家叫做“写剧本”的,这几位是来自十里八乡的村长和戏迷代表,他们看了演出,认定这个团的演员、灯光、舞台、功夫、唱腔很不错,才签了演出合同。王胜军说,他们的戏已经排到了今年7月份。(本报太原3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梁若冰 潘 睿 李建斌 韩业庭) 

        图①演员们正在吃午饭。

        本报记者 梁若冰摄 

        图②记者梁若冰(左一)在后台采访演员郝文龙,并学习佩戴髯口。

        本报记者 潘睿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