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记者能否跟踪这个话题,应该为预算资金问题求解。”在今天的四川代表团驻地,西南财经大学EMBA中心主任易敏利代表向记者提供线索。
易敏利代表说,他从媒体的报道上了解到3月7日全国政协中共界别的四位委员就管理“预算外资金”和治理“小金库”腐败问题激辩一个小时。“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也会对政府经费的规范运行提供思路。”
记者特意了解了那天委员们提出的观点:
国家电监会原主席柴松岳委员提出2011年财政预算外资金至少增加1.2万亿元,资金量大,应该增加透明度,保证人大政协的监督,但政府的事情多,应有一块预备费用,“预算外资金可以有”。而全国政协常委、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则针锋相对,认为许多腐败就是从预算外资金开始,所有资金都应进入预算,既透明又可以监督。田聪明委员以新华社的预算改革为例,认为只要下决心改革,总会有个好的结果,五年、十年,再难也要改。王玉庆委员则质疑“纳入预算就能防止腐败”这一观点,认为治本之策还在于政府精兵简政,转变政府职能。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委员提出:“正因为很多地方‘正门’没开,所以邪门就多了,假发票充账的情况多。有的‘正门’该开还得开,宁可把它摆在桌面上,现在好多东西摆不到桌面上,桌下的问题只会更多……”
对以上争论,记者找到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求解。
贾康委员态度鲜明:“预算外资金绝对不能有,财政部明确表示预算外资金将在2012年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会有预算外资金?贾康委员说这要追溯到公共财政建设的发展历史。最初是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制度外资金三块并存;但1996年改革后,制度外资金无合法性,砍掉了,只剩下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块;随着改革的推进,今年就只留预算内资金了——只有实现公共财政的完整性,才能便于监督,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贾康委员指出,2011年财政预算外资金增加1.2万亿元,那是因为收尾,所以数量较大,但2012年的报告就不再有财政预算外资金这一项了。
对于委员们提出的“纳入预算就能防止腐败吗?”这一问题,贾康委员回应说,任何一件事不能绝对地看,纳入预算内虽然不是防止腐败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防止腐败的必要条件。
以“小金库”问题为例,贾康委员说有人曾形容“小金库”像割韭菜一样,割了又长,但经过这些年的严格改革治理,“小金库”治理得很有成效,因为相关部门对“小金库”的问题查处特别严格,“一经发现,领导就地免职”。
对于委员们提到的假发票、做假充账的问题,贾康委员表示,全部资金纳入预算内,实现公共财政的完整性,是个前提。虽然暂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保证所有的信息都准确,但只要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加强管理,发现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的公共财政就能更加透明、高效。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本报记者 张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