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的北京,飘着小雨。记者来到京东通州芳草园小区著名学者冯其庸的家。这是一栋二层小楼,冯先生称之为“瓜饭楼”。穿过假山异石、梅枝缠绕的前院,在满是书画、线装书的客厅里,见到88岁高龄的冯先生。冯先生容光焕发、精神矍铄,史料故事信手拈来、往事经历记忆清晰。一席谈话,记者感受到他深厚学识带来的人格魅力与文化感染力。
记者:今年两会上,“文化”一定是重要议题。您对当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什么建议?
冯其庸:国家现在高度重视文化,是非常好的决策。尽管过去我们在文化上有过损失,但过去的不能再挽回,现在要好好保护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借两会召开的时机,我有个建议,希望大学文科设置繁体字课程,让文科学生都能识读、运用繁体字。
记者:学习繁体字与文化发展有什么关系?
冯其庸: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没有断,就是靠文字记载的。从甲骨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是一脉相承的。虽然汉字现在简化了,但是古籍都是用繁体字记载的,如果不认识繁体字,我们的文化传统、历史传统、思想传统就会断档。现在不仅台湾、香港地区,有的国家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读繁体字,难道将来我们的历史文化要让他们来研究吗?文字都不认识,传承就无从谈起。现在认识繁体字的人太少,要慢慢扩大阵容,应该出台政策,扩大繁体字的认识面、使用面。
记者:现在不是有专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吗?
冯其庸: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要有一代代的继承人,如果只由少数几个专家来研究,这就很可怕。我知道现在很多学校恢复了书法课,像书法、繁体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东西,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字要写好,繁体字要认识。古代的思想文化、科技成就,都要从古籍中学习,没有了繁体字,爱国主义就没有了源头。
记者:文化传统与爱国主义有什么关系呢?
冯其庸:有啊,爱国主义都在文化里。抗日战争的第一年,我读小学五年级,当时家乡流传着一个民谣,“甲申乙酉定干戈”。我不懂什么意思,前辈告诉我,就是说到甲申年、乙酉年,胜负定会见分晓。果然,抗战胜利的1945年就是甲申年。这不是迷信,而是反映一种民心。这种民间的必胜的信念是由长久的文化积淀而来的,这就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精神实际上就是从古人的诗文中传承下来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都凝聚在典籍中。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能有多少力量?
记者:发展文化,还有什么迫切的事情需要去做?
冯其庸:是培养人才。每个时代都有人才,就要看你如何去培养。我小时候在农村放牛放羊,就是喜欢读书而已,哪会想到自己还是个人才?只要去培养,就会有人才。一方面,我们要创造人才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给青年以信心,要让他们知道,成不成才靠个人努力。
记者:现在国家对文化投入很大,文化的地位空前提高,您觉得发展文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冯其庸:最重要的,还是要扎扎实实做文化,千万不要表面热闹,做给人看的场面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少。文化政策要从长远考虑,要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心。
(本报记者 单三娅 方 莉 摄影:本报记者 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