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媒体报道,浙江象山县发出了我国第一张《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书》,以2000万元的价格将旦门山岛的使用权拍卖成交,领异标新,闻之欣然,不禁想起不久前的象山之行。
象山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因县城西北山体形似卧象而得名。县域版图由象山本岛和周边600多个礁屿组成,三面环海、一线(公路)通陆,天高地阔,山青水碧,因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有益健康长寿,又称“东方不老岛”。
县城不大,不到20平方公里。说是“城”,其实没有城墙,所有建筑坐落在围垦而成的小平原上。建筑都不高,但设计精巧别致,周围布满葱郁的花草树木,清洁,开阔,宁静,如同一座袖珍的自然公园。平原边缘,围着隐隐的浅山,浅山背后,耸立着耀眼的云团。大约是因空气清新湿润,光照强烈,那云团几乎一年四季就那样轰轰烈烈地拱卫在周边,不肯轻易散去。只是到了夜晚,它会收敛威风八面的凛然气势,幻化作一片片轻柔的白羽飘向夜空,在蔚蓝天幕下自由舒卷,与皎洁的星月一起,尽情渲染如梦如幻的诗意,撩人兴致。
游客很多,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观光考察的,有休闲度假的。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松兰山休闲度假区、石浦古镇渔文化旅游区、大塘生态观光区,游人常年在百万以上,高档宾馆一床难求。人们在这明净如洗、纤尘不染的天然氧吧间,看东海日出,沐海风阳光,逐波峰浪谷,领略开渔出海的古老习俗和热烈盛况,尽享“海鲜十六碗”的美味和花色众多的传统小吃,身心俱爽,每每流连忘返。也有看重这里的优越环境,留下来投资兴业的,我们参观的爵溪镇,就是一个新兴的纺织品基地,有企业近千家,世界著名品牌在这里都有加工、代理点,产值占全县工业总值的40%。
本地人口不算多,只有53万。“但都很忙,以产业分,大体是20万人忙渔业,10万人忙建筑,6万人忙旅游,5万人忙纺织。”县上的同志说,在象山,你会感觉一切都在动,在忙——海潮澎湃,林木摇曳,车辆穿梭,舟船争流,人更是马不停蹄地流动,奔忙。忙创业,忙发展,忙经营富足的生活,创造最佳的劳动绩效。意气风发,昂扬向上。
象山的建筑企业全国有名。上海的高架桥、杭州体育中心等高难度大型项目,都由象山承建,连续10多年,包揽外地驻沪施工企业综合考评冠军,令象山人深为自豪。象山的建筑业已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国外也承建着不少工程。
最大优势还是渔业生产。由于集渔、港、岛、滩为一体,海洋资源丰富,外海捕捞,近海养殖,历来是群众谋生发家的主要手段。新世纪初,县上提出渔业产业化、产业多元化、渔港城市化的目标,十年生聚,十年奋进,外海捕捞能力、水产养殖能力、水产品加工能力都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初步实现了从渔业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的跨越。
象山的变化,也许从旁观察才看得更为清楚。去年开渔节,台东小石浦村的100多位台胞回乡探访,领队柯受雄先生(“黄河飞人”柯受良的胞弟)参观石浦港后,曾动情地说:“没想到家乡面貌这么快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台湾小石浦渔民使用百吨位的渔轮捕鱼,石浦渔民用的大多是小木船;现在小石浦仍在用旧渔轮,石浦人却早已用上数百上千吨位的大马力渔轮了。”
能够印证柯先生这种观感的,是位于鹤浦船舶工业区的东红造船厂。这个厂从修理小木船起步,1998年造出第一代钢质机动船,现在已经可以制造5万吨的大型船舶。这种船高38米,宽度达到巴拿马运河最大穿行极限,看去如同一座雄伟的大厦。公司董事长李红蓥,40多岁,原先是做小五金生意的,他领我们攀登到轮船甲板上,指着遍地岿然的龙门吊车和繁忙的施工现场说:“可别轻看‘5万吨’,记得当年那艘举国欢庆的‘东方红’巨轮吧,它的吨级只是1万吨。那时我们国家连一台像样的电焊机都没有,船上钢板全是铆钉一片片铆起来的。现在我们的东红,集造船、航运、商贸为一体,材料、设备、技术都堪称一流,造船总量每年可达400万吨。如果留心,你会发现世界的各主要港口,都有东红制造的船只。”
一家民营厂的十年创业史,折射出的不正是社会的进步、政策的开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吗?回到车上,人们议论纷纷,感慨不已。县文联主席陈明吉受到感染,进而以见证人的身份补充说:象山发展步入快车道,进入全国百强县,也就是十几年的事情。十多年前,从宁波来象山,一路坑坑洼洼,坐车少说也得四五个小时。县城破破烂烂,四周都是茅草房,山陬海澨,偏处一隅,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
陈明吉的曾祖父即一代鸿儒、国学大师陈汉章先生。先生治学严谨,于文史哲无所不精,茅盾、范文澜、冯友兰、许德珩等文化名人都曾出其门下。他1909年出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据日记记载,赴任时从象山到北平,水陆兼程,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陈明吉说那又是另一时代了,与今天更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未来呢?面对众人关切的目光,陈明吉一脸兴奋:大家已经看到,象山地处长三角经济区外沿,随着即将建成通车的象山港大桥与多条高速公路联网,象山将进一步融入宁波,接轨上海,连通杭州、温州,区位优势会得到更好的发挥。想想看,有了如此广阔的舞台,象山人能不精彩亮相,大显身手吗?
说到这儿,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传递出人们心底的共鸣:
美丽的半岛,忙碌的半岛,活力四射的半岛,因忙碌而生动,而美丽,而前程无限!
(作者为散文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标题书法: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