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研究:语言如何形成和演变;语言的演变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语言和人们的语言行为及语言政策与人力资本、就业、工资收入分配如何相关;语言产业及其测度,等等。
经济学视角下的“语言”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说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结构主义语言大师索绪尔就定义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但是,仅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理解语言交际过程的程式“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是不够的,它忽视了语言的经济功能以及所具有的产业特征。语言和经济是密切联系的,如果说经济理论是对人类相互作用中的常规性进行解释的话,那么,人类相互作用中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规性便是自然语言。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诠释语言,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
从经济学视角诠释语言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著名经济学家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他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随后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65)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方面催生了教育经济学,另一方面也为语言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鲜活土壤。许多经济学者比如奇斯维克、达斯曼、米勒(Chiswick、Dustmann、Miller)借助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理论,进一步阐释了语言,认为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个人的语言习得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收入水平,掌握土著语言的熟练程度影响移民是否融入当地社会。这些理论成果也辅助了美国以及英国语言政策的安排,比如美国GRE、英国的雅思等语言考试。
20世纪90年代,语言经济学代表人物格林(Grin)也诠释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格林指出,同其他技能一样,语言技能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的人力资本,人们花费一定成本投资语言是为了获得语言收益。
综上所述,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语言是具有经济价值和产业特征的“稀缺产品”,占有越多的这种产品可以更多地获取红利,开发更多的这种“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和文化收益。
何谓“语言产业”
目前理论界对语言产业的定义还没有清晰地提出来,语言产业的研究少之又少,但这一问题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语言产业是这样一种生产和服务活动,他主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满足国家或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从微观上讲,各种语言类产品能够提高个人语言技能,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满足个人多层次的经济需求。从宏观上讲,各类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比如,据格林统计,英国就凭借着强大的英语产业,源源不断从各国获益,每年可以从中获得100亿欧元的净利。如果考虑投资方面的优势,英语国家每年可以获得170亿至180亿欧元的收益。
语言产业外延很广,大体可以包括语言推广(语言传播)、语言教育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康复(听障)、品牌命名、计算机语言,以及对于以上语言服务支撑的技术产业(例如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技术)。各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也会出现具有本民族或者区域特色的语言产业。
“语言产业”与“文化产业”、“教育产业”、“语言经济”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最核心的载体。什么是文化产业?有众多学者给予了定义,但都大同小异,例如有学者这样定义:文化产业是生产者以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分工为条件,以资本为动力,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审美、求知、群体认同等文化需求的过程。文化产业包括报刊杂志业、影视音像业、出版发行业、旅游观光业、演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会议展览业等等。从文化产业的外延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所衍生出来的职业基本上都与语言有关,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载体,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产业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比如说好莱坞的电影行业,能够占领全球市场,主要来源于其语言的强势和语言产业的发达。
许多教育活动及其硬件的生产,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组织,形成了与其他产业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于是形成了教育产业,包括一些教育机构本身的企业化运作,为教育提供各种服务和各种硬件产品的企业以及非企业化却已市场化的教育活动等。由于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以语言(包括各种形式的语言)为基础的,所以也可以说,语言和语言产业是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基础,语言教育产业本身就是教育产业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语言产业的一部分。语言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语言产业的业态支撑点是教育。语言产业尤其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及语言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教育产业的发展。
“语言经济”比“语言产业”的外延要广,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活动的核心部分,但非全部,因为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并非所有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经济框架内,语言经济也是如此。语言经济与语言经济学当然密切相关,语言经济学本来就是把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因素作为表征变量,用经济学的工具来测度语言产业的成本收益、语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语言的经济力。因此,可以认为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也是语言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对语言产业的研究是语言经济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体现。
我国语言产业的现状
⒈汉语言文字的现代信息化处理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但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国家很重视汉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但由于配套技术的不完善、技术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相应的产业政策不完善,总体上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⒉汉语国际化的速度加快,影响迅速扩大,但产业化水平低。目前国际社会对汉语的需求迅速增长,据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现在国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3000万。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汉语言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展不快,对带动教育产品需求的作用还不大。
⒊计算机语言软件产业发展落后。我国现在的计算机通用操作系统基本上是被国外控制和垄断,虽然也开发出了龙芯系统等,但在国内外很少被应用。
⒋各种外语教育产业近年来势头迅猛。中短期的培训机构成为语言学习机构的主力军,关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日语、韩语分居其次,培育口语技能的语言产业更具潜力,并且语言培训产业的规模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⒌品牌命名产业尚未起步。品牌命名产业是一种利用语言进行商业宣传的社会语言应用现象,这一产业最近20年在美国发展起来,一些美国著名品牌,如:Pentium(奔腾)、Compaq(康柏)、Pampers(帮宝适)、Lucent(朗讯)、Sprite(雪碧)等等,就是这种语言新产业的产品。这些品牌名称不仅是美国经济实力的标志,也是语言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案例。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品牌命名方面的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有意识、自觉地把语言学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用于品牌命名方面还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⒍各种语言服务支持的技术产业发展较慢。比如,对外汉语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外语培训教育的电子词典,语言翻译产业所需要的同声传译仪器,以及语言康复所需要的各种助听器,品牌命名开发的各种软件,等等。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发展滞后。
建立我国的语言产业发展战略
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产业发展迅猛,比如,2008年欧盟语言产业营业总额达到84亿欧元,未来若干年将每年至少增长10%,语言产业因此列入若干最高增长产业之一,预计到2015年欧盟语言产业营业额将达165亿至200亿欧元。
目前我国有总体的语言规划和一些语言战略措施,但还没有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语言经济战略或语言产业战略。笔者认为,应尽快统筹相关部门和组织有关领域的专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和语言学家等),制定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的、指导性的、有配套措施和政策的语言经济战略或语言产业战略。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