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出台有着怎样的背景,在这个时候发布这一规划有着怎样的考虑?
陈萌山:国务院在这个时候发布第一部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国家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充分显示了中央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决心和信心。
从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看,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农业科技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3.5%和54.5%,标志着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同时,我们已经初步构建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我们的经营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展望未来一个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因此,这时候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是适时的。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还相差约20个百分点,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这说明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我们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以实现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平稳协调发展,打牢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记者: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
陈萌山:据了解,世界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选择的现代农业建设道路也不一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人少地多”型,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二是“人多地少”型,比如日本、荷兰、比利时、以色列、韩国等国;三是“人地平衡”型,包括法国、德国、英国等西欧国家。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不仅人多地少,而且人多水少、农业资源紧缺,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针对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实际,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针对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处于弱势地位的实际,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亿万农民务农种粮、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针对我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的实际,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等。
记者:全国现代农业规划提出了哪些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农业又将有一幅怎样的图景?
陈萌山:规划中,提出了现代农业7个方面的27个具体指标,比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这就是要确保不管国际粮食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能够牢牢地把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同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等。
展望2020年,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将得到全面推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将更加充盈、丰富、安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普及,种养加等产业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协调,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将显著提高。
(本报记者 李 慧 本报北京3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