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

    各地典型经验

    喜看宁夏新民居

    ——宁夏“塞上农民新居”建设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9日   10 版)

        经济实用,功能齐全,外形美观,居住舒适,这是记者参观宁夏一些农民新居时的突出印象。在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记者看到所有的农民新居都排列有序、整齐洁净、宽敞明亮,令人赞叹、羡慕不已。有人说,就算我们生活在大城市,也没有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村民顾建芹在这里住的是106平方米、独门独院的砖瓦房。虽然建房花了12万元,随后装修又花了6万元,但她觉得这些钱花得很值:“因为这里周边环境好、卫生条件好!”而最让她满意的还是这里通上下水,生活很方便。

        吴忠市的领导告诉记者,这处农民新居集中了周边的零散户,共有383套,占地343亩,新居有4种户型:分别是65平方米、84平方米、106平方米、126平方米。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家庭人口和经济状况,自由选择户型。在建设中,政府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近年来,宁夏各级党委、政府都特别关注民生,也尽力改善民生。自2008年起,自治区政府连续5年在年初就制定10项民生计划,确定当年要为老百姓办的30件实事。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危窑危房改造、“塞上农民新居”建设都一直列入其中。

        宁夏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七八级破坏性地震,许多地区处在地震断裂带上。而农村住房却普遍建设标准低、抗震能力差,有的甚至影响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全面调查、鉴定的基础上,宁夏结合“塞上农民新居”和生态移民新村建设,逐年加大农村危房改造的力度,把就地改造与异地搬迁相结合、农村危房改造与防御自然灾害相结合,将宁夏中南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和地震断裂带群众的住房全部纳入国家危房改造项目,优先安排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的群众,优先改造孤、残、老的危房,优先搬迁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区的群众。到2011年年底,宁夏已改造农村危房15.7万户。

        为了提高农村人居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位,自治区建设厅推出了规划建新、治旧图新、拆旧建新、特色建村四种模式,通过竞赛评出3个标准、48套农宅设计方案并免费赠送到各乡村,供农民自主选择。各地则综合运用行政推动、示范带动、政策驱动等措施调动群众参与新居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新建户、拆迁户、翻建户、危房户向中心村、示范点集中。由于“塞上农民新居”是让农民受惠的德政工程,很快便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许多农民由“要我建”变为“我要建”,由“怨、顶、看”变为“愿、赞、干”。新村建设也常常超过自治区政府下达的指标。

        结合农民新居建设,宁夏各市县将城市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同步建设了基础设施。许多农户装上了电话、宽带网、太阳灶、修了沼气池,不少村庄还建设了篮球场、文化广场、配置了文娱活动设施和体育健身器材,配备了保洁员。青铜峡市陈袁滩镇一位农民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城里不差啥!”

        现在,驱车在宁夏大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白墙蓝顶、黄墙红顶或用其他颜色勾勒、装饰一新的农民新居。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环境优化,在很多地区都变成了现实。

        住舒适房、走平坦路、用方便电、烧洁净气、喝干净水,已不是遥远的目标,在许多乡村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了。(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