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公路》从大动脉、大发展、大情怀、大仁政、大风景入手,彰显中国公路是发展之路、民生之路、科技之路、文明之路的重大主题。通过中国公路事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着力说明“公路改变中国,公路铺就了一条中华民族腾飞之路”的道理,显示出该片主创人员对公路的歌颂立足高远、大气磅礴。
片子中有弘扬筑路精神的一个个生动感人故事。秦岭包家山隧道建设中项目经理瓢泼大雨中高举红旗、高喊“共产党员跟我来……”,表现了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的先锋模范作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抗灾救灾、新疆独库公路的修建、川藏公路的畅通、西藏墨脱嘎隆拉隧道打通的生动再现,颂扬了公路建设者“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风险、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广东广珠公路四座大桥第一次借鉴国外经验,进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大胆尝试,表明了公路人敢为人先的创举;在鸦片战争国耻之地,在西方人违约的情况下,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虎门大桥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监理并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建成通车,展示了中国造桥人的志气和爱国情怀。
片子中有展现交通科技进步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青藏公路冻土观测站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基薄面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及其养护所用的芦苇草方格、护林带,在世界公路桥梁史上首次采用抗风技术的贵州坝陵河大桥,一举提升中国造桥技术世界地位的润扬长江大桥,成功解决渗水问题的海平面以下70米厦门翔安隧道等等,真实再现了公路科研工作者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的艰辛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片子中有反映交通历史的一段段朴素的解说。古道、栈道、古盐道、秦直道、丝绸之路彰显了古人的聪明智慧;滇缅公路、湘川公路、挑粮小道表明了国人同仇敌忾、打败敌寇的决心;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以及上海、唐山等地的零公里标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云南“思小高速”施工中为保护野象群而限制放炮时间,江西景婺黄高速公路为黄喉噪鹛安装的挡噪音板,鄱阳湖大桥优美的造型与鄱阳湖融为一体,表现出交通人爱护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辽宁兴城服务区收费员温馨的微笑、河北保定客运中心站郭娜陆地航空班的标准站姿,更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展现,由此说明“公路是文明的延伸”。
片子中对“公路改变中国”的诠释有着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支撑:安徽合宁高速路在百年一遇的洪灾中成为“救命路”;抢通的公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成为“生命线”,沈大、京津塘等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高科技园区、农业示范区的兴建;甬金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使得义乌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都证明了公路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方面的重要作用,说明公路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曲公路颂歌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不是成组数字和画面的堆砌,而是用独特的纪录手法、散文式叙述,成就了该片的艺术魅力。
该片中接受采访的不但有作家、音乐人、教育局长、文化学者、文物局长、文联主席、文史馆员、剪纸艺术家、诗词学会会长,而且有村民、牧民、渔民、蜂农、蕉农、驼工、货郎、台商、茶庄传人、收割机手、小百货业主等基层百姓。不同职业者从不同角度表明公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比起公路人自说自话,显得更加客观、更加令人信服。片子也没有局限于反映交通人修路,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述说了山西锡崖沟村、贵州梯子岩村的群众自发修路的过程,述说各地政府筹集资金组织修路的勇气。从而说明:有了社会的广泛参与,公路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作者为《中国交通报》原总编辑、中国交通报刊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