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2日 星期三

    专家视点

    辩证看教育

    郭永福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2日   14 版)

        当前,教育热点问题不少,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以便理性认识这些问题,凝聚共识,求得问题的科学解决。

        辩证方法要求我们全面发展地看教育。今天的教育是昨天、前天教育的延续和发展,不能割断历史。 

        有的同志全盘否定我国教育,认为“说中国教育‘杀人’实在不为过”。认为传统课堂实在是一种毒药,一种罪孽, “精心”酿造的悲剧数不胜数,不仅要给它打0分,还要给它打负分。主张对传统课堂要象旧城改造那样,推倒重来。

        全盘否定我国教育,首先违背客观事实。我国的教育虽然有过失误,现在还存在许多弊端,但主流是好的,成绩是巨大的。现在,从党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到全体建设者、保卫者,都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教育功不可没。第二,这样做不利于正确总结经验教训,选准改革方向,会把改革引向歧途。第三,把广大教育工作者搞得灰溜溜的,无所适从,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投入改革的洪流。

        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它的改革是一个稳中求变的渐进过程,痛快一时,乱打一顿,推倒重来的做法,是不能奏效的。

        辩证方法要求我们联系地看教育,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大众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关系,就需要处理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把它列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立法或国家规划的形式强势推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严重制约了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之所以不敢理直气壮抓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影响教育公平。这就涉及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人们常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来表述这三方面的公平。起点公平,人人有学上,这个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好解决。过程公平,人人上好学就比较难,但这是关键。只有起点和过程公平了,才能实现人人成才的结果公平。

        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正是因材施教的要求。这样做是不是不公平?我认为不是。打个比方:三个学生,饭量各不一样,有的吃1个馒头,有的吃2个馒头,有的吃3个馒头,如果用简单的方法(1+2+3)÷3=2来操作,平均每人给2个馒头,表面看很公平,实际上并不公平。饭量1个馒头的,给他2个,他吃不了,非要他吃,他就撑得慌;饭量3个馒头的,只给他2个,他吃不饱,就要饿肚子。教育也是一样,每个人的资质很不一样,如果都用一种要求来教育学生,表面上公平,实际上并不公平。因此,对学习有困难的,要降低要求并给他们补课;对超常学生则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学,学得更好。这样做,必然要求打破一些常规,给些特殊政策,提供更多教育资源,但是为了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我们只能这样做,而且也必须这样做。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使他们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成才,这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教育。试想想,我们的国家,如果能多一些钱学森、袁隆平,有自己的乔布斯,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而这样的苗子可能就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如果我们不能尽早发现,及时培养,而是顾虑重重,不敢多给他们一个馒头,不能使他们脱颖而出,甚至把他们的才华埋没了,最后蒙受损失的还是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

        辩证的方法要求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克服“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即把两个本来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东西看成完全对立的东西,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强调这个就要排斥另一个。例如,为了强调发展能力,就要贬低知识的学习;为了强调学生主体性,就要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倡导发现学习,就要贬低接受学习;为了提倡表扬鼓励,就要否定必要的批评或惩戒;为了强调改革创新,就要否定已有的成绩、传统和优势。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此亦彼”,不可能纯而又纯,“非此即彼”。就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来说吧,就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少讲不等于学生多学。因此,个别学校对教师讲课时间严加限制,甚至规定上课铃打响之后,严禁教师进教室的做法是不妥的。

        辩证法的对立面是形而上学。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危害性不亚于唯心主义,已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