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8日 星期六

    75亿公斤玉米是咋增长的

    ——河南省浚县农科所获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8日   04 版)

        2月14日,从北京传来的消息让中原腹地的一个小县城沸腾了:由河南鹤壁市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完成的“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造了一个县级科研单位荣获国家最高层次科技奖励殊荣的崭新记录。

        也正是在这次国家最高层次科技奖励大会上,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的河南育种专家程相文,激动地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证书。

        事实上,这一纸荣誉证书的背后,不仅仅是良种“浚单20”累计使全国玉米增产75亿公斤的贡献与荣耀,更是饱含那些基层农业科研人员半个世纪的艰辛。

        资料显示,作为我国唯一的夏玉米集中产区,程相文所在的河南省浚县地处黄淮海流域,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1.5亿亩以上,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5%。但是在6月到10月这段夏玉米的生长期内,阴雨寡照,湿度大,高温干旱,病虫害频发等不利因素,极大地限制了黄淮海地区玉米亩产的提高。肥沃的黄河故道上,曾经种植的玉米亩产不足100斤。

        如今,在中原腹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由程相文带领十几位科技人员培育的“浚单20”,大面积制种平均亩产高达1000斤左右,15亩攻关田亩产更是突破1000公斤,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称赞其“创造了世界夏玉米同面积高产纪录”。

        “玉米要高产,首先就要控制它的生长周期,要让它在最适合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如果早了会导致低产,晚了则难以成熟。”程相文说,由于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特性,玉米要取得高产,还必须能够耐干旱、耐低温寡照且抗倒性、抗病性好。

        没有固定的育种基地,从亲本性状提纯、组配到育种,都只能在向村民短租的零零散散、还常有变动的玉米地里完成。没有围墙,晚上水牛会经常跑进来吃玉米,只能轮流守夜;没有灌溉系统,就自己挑水浇地;没有住处,便租住在村民家里,借着两盏煤油灯,几张草席,几顶蚊帐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育种试验……

        “育种不仅仅是让两个品种的玉米种子‘结婚’,‘生’出新的玉米种那样简单,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对比分析。”程相文告诉记者,“浚单20”的选育首先是从2000多份育种材料中,培育出5000到6000份杂交组合,再把这些组合进行播种,让其生长,同时要扩大种植面积,重复种植3次以上,来考验其适应性。

        “这期间还一直伴随着到田间地头观察每个组合的生长性状:刮大风时这个品种会不会倒,为什么不倒?抗病性怎样、耐热性如何、抗倒伏性如何、产量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程相文说,这5000到6000份杂交组合要逐一播种、套袋、观察、记录,一个都不能少。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脱颖而出的“浚单20”突破了高产与抗逆育种有效结合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黄淮海地区抗高温、干旱、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玉米育种瓶颈的重大突破,具备诸如株型紧凑、株高穗位适中、产量高、结实性好、后期灌浆快、耐高温干旱及阴雨寡照、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等众多优点,其品质分别达到国家普通玉米一级和饲用玉米一级标准。

        从2004年开始,“浚单20”连续7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覆盖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玉米主产区,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推广2亿亩,玉米产量增产达75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150亿元以上,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玉米品种。

        面对成绩和荣誉,已经76岁的程相文说,党和国家给了这么高的荣誉,大家会继续努力,不断总结育种经验,不断推出新品种,在帮助更多的农民增收的同时,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作出新的贡献。(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肖 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