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7日 星期五

    视 点

    迟来的会晤同样值得喝彩

    ——写在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闭幕之际

    晓 玖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7日   08 版)

        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正应了“好事多磨”这句话。本应于去年10月召开的会晤,却因欧债问题被迫推迟,但终于于今年2月14日成功举行。迟来的会晤同样值得喝彩。它发出了中欧“携手共进,面向未来”的最强音,为未来一段时期中欧关系的发展迎来一个美丽的早春。

        “相互依存”、“信心”与“合作”是此次会晤的关键词。如果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双方领导人使用的语言从未如此接近。

        “相互依存”是此次会晤的时代背景。作为会晤一大亮点的联合新闻公报开宗明义,强调“在当前不断变化和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世界里,各国利益交融更加紧密”,这充分体现了中欧的高度共识。全球化时代,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国的发展可以促进、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同样,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独自应对。

        经过37年的发展,中欧之间已经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共同利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客观上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存局面。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问题的冲击,中欧贸易额逆势上扬,去年达到56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欧方领导人在会晤中反复强调,中国对欧洲来说是机遇而非挑战。中欧各自的成功对另一方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中方领导人强调,中欧作为全面战略伙伴,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相互理解,同舟共济,这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帮助欧洲,一定意义上也是帮助中国自己。

        一提到“信心”一词,很多人会立即联想起“信心比金子还重要”这句话。其实,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特别是欧债危机以来,中方就一直在不同场合为欧盟和欧元区“打气”。在欧债危机持续演变、欧盟一体化前景被看淡的背景下,中国领导人有关“对欧元和欧洲经济抱有信心”,“中方支持欧方应对债务问题的意愿是真诚的、坚定的,已做好了加大参与解决欧债问题力度的准备”的表态,掷地有声,不啻于为欧元和欧元区注入一针“强心剂”。“当前,欧盟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就是信心。中国对欧元和欧盟的信心和支持,将会对解决欧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欧盟领导人坦陈心声,深为感动。“患难见真情”,中方坚定支持欧盟一体化和欧元,无疑对中欧关系的未来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合作”是此次会晤最为鲜明的主题。欧方多次强调,欧中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这道出了中欧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会晤决定进一步加强中欧贸易与双向投资,尽早启动投资协定谈判,并拓展在城镇化、能源、网络、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宣布建立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这显示出中欧合作正不断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从经贸等传统领域向更新、更广的领域拓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更加丰富。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中欧之间的共同利益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中欧之间的共同语言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彼此合作的意愿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为迫切了。诚然,由于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中欧在经贸、人权等领域的摩擦和分歧时有出现,但中欧有意愿,也有条件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愿共同努力加强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对话,不断增进了解,缩小分歧,在深化合作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恰逢其时。在当前欧债形势前景不明、中欧各自处于发展转型重要阶段的关键时刻,中欧领导人敏锐地抓住了机遇,凝聚了共识,拓展了合作,增进了互信,把握了中欧关系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相信在中欧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将继续朝着更稳、更实、更高的方向前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