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7日 星期五

    学者观点

    经济学界应避免“盲从西学”

    李德伟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7日   07 版)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日益深化,有一些不善于联系实际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教条来解释中国经济现象,以致引起严重误导。事实上,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某些脱离实际的倾向,在引入中国后,与国内某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因而出现了一种“要理论不要实践,要外国不要中国”的“盲从西学”现象。在发展模式上,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只能照搬西方发展道路,搞传统工业化;在宏观调节方面,他们僵化地引用凯恩斯主义总量调整政策;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对策,他们很“权威地”以教科书上的理论教训国人,将通胀简单归于货币现象。由于错误认识通货膨胀,他们主张采用紧缩货币政策来治理结构性通胀,以至于引发滞胀;还以财税增长有利于公平为由,拒绝将反通胀政策重点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然而,这类学者在实践中盲从西派学者一再碰壁,无法解决中国增长中的特有问题。

        盲从西学的学者总是以西方理论来排斥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当中国的实践证明这些思想是完全正确并决定采纳这些做法时,他们闭口不谈中国人自己的创造,却总要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西方权威的只言片语来加以贬低。实际上,真正有水平的西方理论大家同样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笔者呼吁,为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必须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内容应当学习,但脱离实际地用西方经济理论来引导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只能将中国经济学推上歧途。

        虽然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理论模式,但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在理论探索和研究中,深知与国际交流隔绝的弊端,对来自西方的现代经济学理论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学家深入改革实践,保持着批判吸收的态度,进行了积极的创造,提出了一个个创新理论,将中国经济引导上了渐进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密集型的、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先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些研究成果是改革实践的产物,是有目共睹的和正在成为现实的理论财富,但由于这些成果不是产生于西方,在目前的理论领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轻视和排斥。

        三十余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中国经济学家在改革实践中已经发现:西方经济学本身还远不完善,更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的很多前提假设是偏离现实的。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门科学,必须来源于实践、反映实践才能成立,它只有在实践的推动下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反之,任何脱离现实的学问,不论其形式如何完美,都是假的、错的、没有意义的。经济学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脱离实际的空谈在经济学中从来就没有出路。中国的经济学必须立足于实践,服务于人民,一刻也不能脱离实际。

        上述中国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涉及理论与实际关系的老问题。科学知识既包括理论,也包括实践,因此,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联系实践,从事实践的同志要学习理论。在国内从事中国实践的人要出国考察学习,防止片面性;在国外学习西方理论的人同样也要联系中国实际。

        正如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部分一样,中国经济学理论也同样是全人类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占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大国的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学家提供了梦寐以求的实践舞台。中国的改革时代是一个需要大经济学家、造就大经济学家的时代,中国的改革本身正在发展中创造着自己的理论规范。

        (作者系国家工商总局行政学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