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7日 星期五

    《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7日   11 版)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

        教育部副部长  李卫红

        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组织选编的《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全面汇集和系统梳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观点、重要论述、重大政策、重大部署,集中体现了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精神,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该书的出版,是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献给党的十八大的一份厚礼,必将对推动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发展,对促进文化改革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据中央关于推进这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系统紧密结合实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强化整体部署。教育部党组就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发出通知,作出部署,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格局的任务。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班主任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使学生在中小学教育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受到教育,健康成长。召开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应当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走在前列。

        二是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课程,把“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列入2011年教育改革重大项目。在组织专家调研基础上,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建设中职学校德育课资源库,启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本科教材修订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围绕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设立38项委托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启动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三是强化课外活动主阵地。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在大中小学开展“永远跟党走”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组织评选高校2011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大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方式。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委共同组织开展“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座谈巡讲”活动。

        四是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教育部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和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中办、国办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2011—2020年)》。这两次会议和这两个文件对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工作安排,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繁荣发展各项工作之中,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

        2012年,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抓好有关工作部署的落实。首先,加大学校内部育人力量的整合。落实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制定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召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座谈会,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其次,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研究,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学生生活的新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抓好教育部负责的93种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工作,配合中宣部做好中央负责的41种重点教材推广使用及教师培训工作。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4本教材的修订和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大纲编写工作,高质量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推出一批高校思政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建设;制定并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通过举办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研修班、组织开展研究生新课程全员示范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社会考察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继续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弘扬正气,积极引领多样化校园思潮和社会思潮。完善社会实践体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全国性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和立德学者计划。重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总结凝炼大学精神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会同团中央等有关部门继续组织高校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全面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启动测评工作。加强对课堂教学、讲座论坛、涉外学术交流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第四,全面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研究,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和信息化建设,实施“走出去”计划,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协调发展,加强优秀成果宣传转化等方面整体推进,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

        《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的出版,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为教书育人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材。要把这本书作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思政课教师和广大辅导员把这本书作为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高校学生把这本书作为理论学习和思政课的重要辅助读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和思政课教师培训将其作为重要读本和培训内容,切实让这本好书充分发挥作用。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文化部副部长  杨志今

        《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分专题选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精辟论述,这些论述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反映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精神,是推进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认真学习《摘编》中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有重要指导作用。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从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起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创作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当前文艺创作中思想贫弱已成为难出扛鼎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唯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用正确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用多彩乐章奏响主旋律,用优秀作品礼赞伟大时代,才能确保创作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源源不断地推出优秀作品。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全面贯彻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为念,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至上,积极追求和认真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大众审美情趣,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是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和依靠主体,也是文艺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这是唯物史观在文艺创作生产中的根本体现。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解决好为什么人这个创作思想的根本性问题,才能在纷纭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只有让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创造历史的浓厚沃土,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深受人民欢迎、对社会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在人民推动变革的非凡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艺术进步。坚持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作品的根本标准,努力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完善作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群众评价权重,增加群众的评判权和话语权。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最关键的是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前,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要创新发展、要引领社会风气之先,尤其需要在创新创造上下工夫。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打开想象空间,拓展创新思维,彰显艺术个性,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不断丰富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着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氛围,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春色满园的景象;没有解放思想、民主和谐的创作环境,就难以形成繁荣兴盛、名家辈出的学术土壤。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提倡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使一切创新潜力得到挖掘、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使创新成为文艺创作领域的强劲旋律。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文艺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与人民水乳交融是我们作家艺术家取得辉煌艺术成就的关键。文艺工作者只有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能明确创作的目标方向,找到作品的源头活水,把握自己的准确定位。去年以来,新闻领域率先开展并很快延伸辐射到整个宣传文化战线的“走转改”活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宣传文化队伍的精神为之一振,宣传文化工作的面貌为之一新,宣传文化工作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显著提升。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泥土最芬芳,已成为众多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实践使大家深深体会到,文艺作品的影响有多深远、文艺工作者的舞台有多宽阔,关键要看深入基层的面有多广、扎到基层的根有多深。在走向人民的道路上,曾经留下过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作家艺术家深深的脚印,赵树理、柳青、常香玉等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就是在与人民长期水乳交融的亲密联系中,才成为人民情感和心理的热诚表达者和无愧代言人,成为德艺双馨的典范。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向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学习,牢记“好作品是用脚用心写出来的”,不仅人要下去,而且心要下去,真正在人民生活的热土上,捕捉他们的深层脉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生活的百花酿造艺术的琼浆,为人民创作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践行北京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鲁  炜

        《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主题鲜明、结构严谨、编排得当,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精神和重大部署,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脉络,对于全党同志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对于指导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京精神的推出,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成果。去年11月2日,我们发布了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表述语的北京精神。这八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北京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北京的具象化,反映了首都历史文化特征和首善特质,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贯穿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价值规范和道德追求。3个多月来,北京精神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全市上下形成了学习北京精神、弘扬北京精神、践行北京精神的浓厚氛围。社会各界认为,北京精神是北京城市的魂之所系、神之所在,是全市人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共同精神家园,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北京精神的提炼、发布过程,既是学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弘扬、践行的过程,更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北京精神不是文人“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她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几千年文化、历史精髓的传承,也是奥运精神的延续。

        北京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创造、实践和传承的价值与理想,是北京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核和思想动力。提炼和践行北京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北京精神发布后,北京市又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包括38家成员单位、9个工作组的宣传践行工作指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宣传普及。成立了由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共同组成的北京精神宣讲团,走进机关、校园、部队、企业、乡村、社区广泛宣讲,推动这一精神广泛深入人心。二是研究阐释。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北京精神50问》、《北京精神百家谈》、《北京精神新童谣》、《图说北京精神》等辅导读物,制作播出电视系列访谈节目,帮助市民学习、理解北京精神。三是景观布置。推出了北京精神标识,在全市重要路口、立交桥、广场、机场、车站等区域推进城市景观布置。四是开展文艺创作。邀请文艺名家创作了20余首歌曲、童谣作品,组织作家创作北京精神舞台剧等各类文学作品,筹办北京精神主题晚会等。五是举办主题活动。采取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从全市各区县的农村、社区,街道、乡镇自下而上创作推选千余个节目,组织开展 “唱响北京精神”的群众文艺大汇演,推出了北京精神大家谈、北京精神春联征集等活动,使教育活动热在了基层、热在了群众。

        在北京精神的提炼工作中,我们把提炼、弘扬、践行北京精神作为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全力推进。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集中民智、汇聚民意,全市各系统、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群策群力,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北京精神融入、贯穿“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使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北京精神的提炼增强了市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北京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今年,北京市将牢牢把握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这条主线,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牢牢把握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这个使命,进一步抓好对北京精神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环节,使广大市民准确记忆、科学理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使北京精神成为全市各行业、各系统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引领、驱动作用。一是抓认知。深化理论研究,成立北京精神研究中心,编撰《北京精神通论》, 加大研究阐释力度。策划推出一批精品文艺作品,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彰显北京精神,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进一步扩大宣讲覆盖面,深入开展宣讲活动,推动北京精神“内化于心”。二是抓认同。广泛开展“做一个爱祖国、爱首都的北京人”,“做一个学雷锋、包容助人的北京人”,“做一个爱创新、懂传承的北京人”等主题实践活动。从娃娃抓起,把北京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编辑北京精神新童谣、连环画、故事丛书、亲子读本、青年读本、大学生读本等,加大教育力度。组织开展“北京榜样”、“北京故事”、“我家的北京精神”征集和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三是抓践行。努力把北京精神贯穿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体现在各项政策、制度和规划中。用北京精神统领首都文化改革发展,使之成为各类文化产品的价值内核,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模范践行北京精神,以爱国指引方向,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包容促进和谐,以厚德引领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指南

        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成其圣

        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之际,中宣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选编出版了《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非常及时,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指南。《摘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条分缕析、经典精辟,易读、易懂、易记,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

        一、《摘编》是党的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思想结晶

        《摘编》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推进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揭示了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和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集中反映了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摘编》辑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9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涵盖了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全书的8个专题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二是集中体现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精神。《摘编》从大量的文献中选取其精华内容,是对文化建设最经典、最深刻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精髓,体现了贯穿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三是集中揭示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党从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始终结合时代条件,围绕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目标、政策。《摘编》记录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脉络,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渊源和深厚基础。

        二、《摘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深入学习《摘编》,能够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建设及其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理论自觉和自信。

        1.更加深化对文化建设地位的认识。“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首先靠的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了主动。作为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从建立之时起就不仅是政治的先锋队,也是文化的先锋队。我们党执政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丰富,贯穿其中的是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战斗力,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铸造的思想文化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在波澜壮阔地推进,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火热的实践也更加呼唤着文化建设的高潮,以文化的繁荣兴盛支撑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充分认识这一点,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的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广。

        2.更加深化对文化建设目的的认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了谁”、“依靠谁”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文化的根基在人民,文化的源泉在人民,文化的创造靠人民,文化的目的为人民。离开了人民大众这块沃土,文化就会枝枯叶黄,失去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大众共建共享文化的道路。深入认识这一点,将进一步增强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神圣责任感、使命感。

        3.更加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借鉴的关系,繁荣发展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了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深刻认识这一点,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三、学好用好《摘编》,完成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各项任务

        《摘编》作为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著作,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把学习《摘编》作为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专题计划,列为各级党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材。发挥理论工作者优势,加大理论阐释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农家书屋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基层宣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起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强大合力。

        天津要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与正在开展的作风纪律教育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紧密结合,努力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能力和措施,完成好六中全会交给的各项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