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200年文明看上海;1000年文明看北京;3000年文明看陕西。诚然,作为13朝古都的所在省,陕西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全国无出其右。而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陕西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资源也得天独厚,无与伦比。
然而,作为文化资源大省,一个时期,陕西却罕见让人心动的文化精品和项目,这不能不说是陕西人的一大隐痛。
为了切实改变这一局面,2009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以市场化为手段,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
文化强省的科学路径
在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过程中,陕西省注重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的作用,坚持以学习促发展,集中精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升级“新引擎”的作用初现端倪。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等内容纳入省委中心组学习计划。省委书记赵乐际多次深入基层征求干部群众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省长赵正永多次到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协调落实项目,解决问题。在深入学习调研、考察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陕西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前列,基本建成西部文化强省。
为了实现文化强省目标,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宣传、文化、广电、出版、文物等单位骨干力量组成起草组,按照“战略性谋划、全局性统筹、工程化实施、责任化落实”的总体思路和“把问题想实、把文件写实、把措施落实”的工作要求,在深入研究分析全省文化现状,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力争2020年建成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建设的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前列的总体目标。”同时,陕西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诸多方面的任务统筹兼顾、归纳梳理,提出了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宣传舆论导向、文化精品繁荣、文化遗产传承、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人才建设“八大工程”,并明确了每项工程的具体目标、内容、载体和要求,用项目带动的办法努力使重点更突出,任务更明确,推进更有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市都把文化体制改革摆上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陕西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7月底县级221家文化单位改制完成,三级改制至此全面完成。
文化强省进行时
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陕西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深入开展参观考察、论坛讲坛、调查研究等学习活动。组织《陕西日报》、西部网等省级新闻单位赴山东、湖北等地,学习考察兄弟省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举办“中国(陕西)金融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层论坛”,邀请来自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知名文化学者、文化企业家代表就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讨。
2009年5月,西部电影集团挂牌成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西影集团运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这个平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赴集团就陕西文化、企业管理等专题进行辅导,对全集团干部职工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培训,曾经一蹶不振的西影再度崛起。由陕西省歌舞剧院、省乐团、省杂技团等8家文艺团体整体转企改制、组建而成的陕西演艺集团,整合了演出、中介、场所资源,改变了以往单兵作战“散而弱”的局面,艺术创作和产出实现“两翼齐飞”,2010年演出场次比上年增加30%,主营业务同比增长37%。和西影集团、演艺集团一样,通过改制而活力初显的演艺、影视、出版等企业集群,正成为陕西开掘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生力军。
2009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2010年达285.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较上年增长22.0%、25.5%;2009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7%,较上年增加0.22个百分点;2010年占GDP的比重为2.82%,比国家高0.7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全省共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5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占GDP比重达到3.02%,再创新高。(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