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0日 星期五

    民族金融旗帜 金融改革先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0日 07版)

        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的崭新牌匾挂上了上海汉口路3号的门楼。

        这一挂,就是一百年。

        一百年来,她身系国家命脉,在浩荡的历史进程中,伴随国家命运的兴衰起起落落,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

        一百年来,她怀揣强国之梦,饱经风雨而信念未改,奋力追逐世界金融前进的脚步,将中国经济血脉融入全球合作体系。

        一百年来,她矢志创新之路,在艰难曲折中书写传奇,与民分忧,为企助力,用百年传统积淀下来的道德规范和经营智慧,诠释中国金融的活力。

        她是中国唯一连续经营百年的银行,是民族金融的旗帜,是金融改革的先锋。

        革故鼎新 “信”字为先

        【镜头】

        1911年1月24日,刚刚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批准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连年炮火硝烟后,此举既是新政权寻求金融支持、建立国之根基的务实之举,更是业已步履蹒跚的东方巨人渴望浴火重生、重整河山的一次发自内心的呐喊。

        国家与金融,一脉相系。

        上世纪初叶,晚清没落,百业凋弊,国际资本在洋枪洋炮的护送下蛮横入侵,在金融、财政上扼住了中国的咽喉。“以中国之银,供中国之用”的愿望沉寂多时,隐而待发。

        在炮火中诞生,中国银行的血脉中流动着“报国图强”的信念。宋汉章、张嘉璈……一代民国金融家发出了“中国要图强,必须发展金融业”的心声。他们艰难创业,苦心经营,以新生的国家银行为后盾,逐步探索专业化的金融管理运作方法,推动了一场悄然无声的金融革命。

        1916年,袁世凯发布“停兑令”,禁止给老百姓手中的兑换券和存款付现,由此引发震惊全国的“挤兑潮”。紧张气氛中,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决定用生命捍卫银行的信誉,以“宁可刑戮及身,不忍苟且从命”之心断然拒绝执行“停兑令”,提出“凡是来中国银行提款的顾客,无论多少钱都足额兑换。”3天后,成功平息了挤兑风波,中国银行的金字招牌由此打响。

        动荡的岁月中,中国银行的命运始终与国运紧密相连。从上海到北京再到重庆,继而又辗转上海、北京,与国运一起历经跌宕沉浮……

        本着“辅助工商实力”的宗旨,中国银行联合数家中资银行为陷入绝境的荣氏企业“雪中送炭”,助其起死回生,更成就了一个百年大企;抗日战争中,为躲避轰炸机而偏居重庆郊外小村落的中国银行,依然日夜不停地办理侨汇业务,挽救了大量华侨亲眷;1949年上海解放之日,又是中国银行率先在外滩打出“庆祝上海解放”的巨幅标语……

        中国银行在风雨飘摇中的步伐愈加坚定,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到1935年,中国银行的国际汇兑业务占全国的四成左右,在金融界独占鳌头。直到1940年之前,中国银行货币发行量居全国首位。中国银行副总裁张嘉璈曾这样骄傲地自述:“中国银行饱经风浪,未见动摇,银行实力足以与驻在上海的欧美银行相抗衡。”

        外资机构林立的上海外滩,一度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象征,而正是因为中国银行等银行的不断壮大,也成为中国民族金融业的奋发崛起之地。

        融通世界 勇担重任

        【镜头】

        1929年,一张旧式书桌,三四名员工,中国银行在英国伦敦设立了第一家,也是中国金融业的第一家国外分支机构。2011年,中行伦敦分行的300多名员工搬入新的办公大楼。与中行新址比肩而立的是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

        1927年,蒋介石提出将“中国银行”更名为南京政府的“中央银行”,时任总经理张嘉璈断然拒绝了这顶“帽子”。中国银行随后被改组为特许经营国际汇兑业务的银行。从此,中国银行开始专注国际汇兑业务,深耕贸易金融,中国金融业真正面向世界的历史大幕就此拉开。

        1929年,张嘉璈率团跨越亚欧美三大洲,横渡大西洋、太平洋,途经18个国家,历时10个月,行程数万公里。随后,中国银行分别在伦敦和大阪设立了分支机构;到1930年底,中行在海外可直接通汇的城市达到62个。一次旅程,就这样成就了中国金融业走向世界金融舞台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中国银行运用外汇贷款支持建立起新中国第一支远洋船队,并成为支持钢铁、汽车制造、纺织等关系国计民生建设的关键力量。

        许多外国人认识中国都是从中国银行开始的。1985年,美国石油大亨哈默访华。邓小平邀其来华投资,哈默表示,投资必须由中国银行担保。在当时许多西方人心目中,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银行就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中国银行就这样搭建起中国与世界融通的桥梁。

        随着中国步入持续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银行的国际化之路愈发开阔,气象万千。

        1989年落成的香港中银大厦直入蓝天,成为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20多年来,这座香港地标见证了中银香港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百年历程,风云流转。从80多年前伦敦经理处的一张旧式书桌,三四名员工,到如今遍布全球五大洲、3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586家分支机构组成的海外网络,中行已发展成为一家资产超过11.5万亿元及拥有30多万名员工的金融航母。

        2011年11月,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首批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国银行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唯一入选的金融机构。时至今日,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依然牢牢占据着国际结算量全球第一的位置——这个至高点正源自82年前的那一次海外拓展,也凝聚着几代中行人的坚持与梦想。

        追求卓越 锐意创新

        【镜头】

        历史的轮回总有令人惊叹的相似。30多年前,中国银行受命承担恢复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合法席位的谈判工作;30多年后的2011年7月26日,曾任中国银行副行长的朱民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这是历史上首位进入IMF高层的华人。

        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历史。据统计,2011年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年龄为88.5年,其中,经营超过100年的有191家,占38%。总结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经验,我们会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关键特质:创立并信奉超越利润的远大使命;立足主业并勇于变革创新的灵活的发展方式。

        中国银行已连续23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是最早也是次数最多入选该榜单的中国企业。一家卓越企业所应具备的品质早已深入她的血液之中。

        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的宗旨在每一处需要他们的地方闪光。交通、运输、能源、通讯、电力、电子、化工、建筑、贸易、信息产业……各行各业,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中行人热心服务的身影。京珠高速公路、白云新机场……中国银行支持了众多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起共和国大厦的伟业。

        在中国金融领域,中国银行创造了多个“第一”:1976年最早引进电脑;1985年发行第一张银行信用卡;1997年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业务;1999年叙做中国首例欧元对美元外汇交易业务;2007年国内首家成立私人银行;2009年叙做国内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这些“领先”的背后,是一个百年大行矢志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决心与步伐。

        1994年,中国银行由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首家“A+H”发行上市的商业银行。登陆资本市场是中国银行百年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也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揭开了崭新一页。

        很多人会记得那个夏天,记得一个“京”字标志随同一张信用卡给世界烙上的中国印记。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中国银行以“零差错、零投诉”的服务佳绩庄严兑现了自己的奥运承诺。一个全球瞩目的盛会成就国人百年的期待,更写下一家银行绵延百年的民族振兴理想。

        传统古钱形状的中行行标为很多人所熟悉,“取象钱币,外圆内方”的形象正象征着中行人的坚守与通达。本着诚信为本、稳健经营的理念,在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中国银行以振兴民族金融业为己任,成长为一家跨国经营的大型银行集团,不变的则是这家“百年老店”的那份承诺、责任和追求。(本报记者 温 源 )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