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年伊始,各省级卫视纷纷推出精心筹备的佳肴大餐。在这场电视盛宴中,观众享受了来自四川卫视的“双跨年”:10余位流行乐坛的大师金歌金曲幸福跨年;独家奉献的战争偶像剧《黑狐》精彩激荡,引发令人注目的收视狂潮。这是四川卫视进入新年的喜悦一笔……
2012年刚刚乔迁新台址的四川广播电视台,以崭新形象实现了转折性的跃升。
这一新形象,来自于四川广播电视台践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打造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的实践,来自于净化荧屏声频、树立媒体新形象的“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
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
“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四川广播电视台秉持这一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竭力打造一支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新闻宣传队伍,始终坚持以新闻立台,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全面树立绿色频率频道品牌新形象。
建立机制,覆盖全台。四川广播电视台在创新机制的同时,不忘培育优良团队的重要性:以提升决策能力和增强班子合力为目的,加强学习型、创新型台领导班子团队建设;以提升舆论引导力、内容竞争力、产业扩张力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加强中层干部团队建设;以提升节目创新力、经营增长力、管理执行力为目的,加强员工培训,培育和创建学习型、创新型节目生产团队、产业经营团队、服务管理团队。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学习得更快!”四川广播电视台台长陈华深有体会地说。在创建活动中,学习能力提升,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学习、创新、行动,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的创建活动成为四川广电凝聚精神、寻求突破、实现腾飞的力量源泉。
塑——绿色频率频道新形象
四川广播电视台创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适逢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净化荧屏声频,树立良好形象”为主题的“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
要构建丰富多样的创“绿”内容,首先要从管理着手。在创建绿色频率频道活动中,四川广播电视台坚持每天编务会制度;建立失实和低俗报道责任追究制;坚持新闻阅评制度。通过这三条制度的严格恪守和自觉执行,全台上下精细化了宣传管理,形成了多级严控的科学宣传管理体系,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同时,四川广播电视台建立了好新闻月评、年度优秀节目评选机制。让精神褒奖与物质奖励并重,有效调动了记者编辑创新、创优的积极性。
管理之后就是运作。栏目制片人按《部门工作程序》有效控制生产流程,组织生产;按《节目评价体系》进行客观科学的质量考评,表彰先进;按《绩效考核体系》公平公正地量化员工的工作绩效、奖勤罚懒;按《日常管理办法》保障日常节目的正常运转。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既使节目生产有章可循,也保证了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
创“绿”的“绿”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于百姓、基层!在创“绿”活动中,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台领导、中层干部、记者深入到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体验民生民情,真正把镜头、话筒对准全省各地最基层、最普通的群众,一大批来自基层、生动鲜活的节目跃然荧屏声频。
炼——“川台精神”
“川台精神”。这个词的诞生时间并不算久,可是在记者听来,却足以震撼最深处的灵魂!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冒着余震、次生灾害的危险,克服交通、通讯不便,深入地震灾区,出色地完成了四川广播电视建台史上最长直播和规模宏大的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任务,充分彰显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勇于担当和巨大社会影响力。这种来自汶川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实践的,“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服务人民”的宣传报道精神最终沉淀为“川台精神”。
阵痛成就蜕变,四川广播电视台确立的“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传媒”战略目标,成为四川广电人的共同心愿。用心血凝结成的“川台精神”作为一份精神财富,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传承发扬。
2011年,四川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四川广播电视台的整体品牌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精品佳作纷纷展现在川台的荧屏:“5·12直播日”12小时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年年推陈出新,2011年联合23家省级卫视同步直播的大型纪念晚会《感恩祖国》高亢激昂;民生新闻成功实现转型和升级,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彰显,《新春走基层》、《穿越历史的变迁》、《鲜花盛开的四川》等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行动持续闪亮荧屏;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用影像解析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题材到内容完全原创的《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被网友誉为“最纯净的选秀节目”;《川魂》,国内首部用影像解析特定地域、人群、文化属性的电视片,从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出发梳理川人精神,深得广大观众好评。
(本报记者 余长安 杨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