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2月8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乍暖还寒时节,上海杨浦区殷行街道暖流涌动,陆鸿娣、盛鸿珍、黄彩娟正和队友商量今年的服务项目。她们都是街道助老助残志愿服务队队员,去年冬天,她们和队友亲手编织了数百件爱心帽、爱心袜和保暖围巾,赠送给敬老院和“阳光之家”的老人及智障人士。
让陆鸿娣们开心的是,志愿服务已成为殷行街道的新风尚,让这里四季如春、温暖如家。殷行街道党工委书记楼满信告诉记者,街道位于杨浦区东北角,开发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全市最大的居民集聚区之一,主要安置当时杨浦大桥、吴淞闸桥等重大市政工程的动迁居民。“低收入者多、老年人多、残疾人多”,是这里的突出特点。就是这样一个“三多”社区、“问题街道”,近年来先后三次蝉联“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并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城区体育先进社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采访中,说起居住的小区,居民们满是自豪:“这里好人多,好事多”,“这里社区服务好,管理好,街道干部就像自家人”……楼满信告诉记者,街道已建成4个志愿者服务基地、13个志愿者工作室、140余支志愿者队伍,今年还将启动“社区志愿者节”,推出“红色旋律”、“绿色使者”、“蓝色纽带”、“银色年华”等6大系列志愿者服务项目,打造社区志愿者服务特色品牌,制订社区志愿者招募、考核、奖励等办法,探索建立将志愿者奉献社区的激情固化为长效的运作机制。
针对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殷行街道积极完善帮困机制,同时探索建设“3+N个中心”,即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外,根据殷行社区地域大、人口多的特点,建立了市民生活服务中心、市民健身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和阳光之家、阳光职业援助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居民5分钟可到老年人活动室活动、10分钟可到健身点健身、15分钟到医疗卫生点看病的生活圈。
一首街歌、一枚街徽、一份社区小报,正在开展的“一街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为这里平添几许温馨。楼满信介绍,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就要塑造、提炼社区精神。为此,街道先后举办了春联节、邻里节、学习节等活动,依托东方讲坛、社区学校和社区讲师团,举办了100多场“讲文明、树新风”专题培训讲座。以学习节、科技节等为抓手,举行居民读书读报交流会、职工收藏品展,开放科普公园、科普体验馆,建设科普项目示范点,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生活理念,提升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