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罗马人用六百年了解丝的来源
杨共乐在《古代罗马作家对丝之来源的认识》(刊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著名诗人维吉尔最早提出丝是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公元1世纪,罗马学者辛尼加曾多次提到当时的中国人是从树上采摘丝线。同时代的老普林尼甚至认为,中国人是在森林里产羊毛的民族。他还在著作中对中国人怎样从树上取丝到纺线、织布的过程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在古罗马诗人眼里,神秘的中国丝成了他们抒发情感的重要题材。到1世纪末,罗马人认识到丝线不同于棉线。随着罗马商人的东来,到公元2世纪,他们得知丝是来自一种叫做“赛儿”的小动物,“赛儿”类似蜘蛛。这个认识已经接近实际情况了。3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政局混乱,经济衰退,罗马人对丝的认识又倒退到1世纪丝来自树上的水平。直到公元6世纪50年代查士丁尼时期,印度僧侣将蚕卵带到拜占庭罗马,罗马人获得了丝的生产技术,对丝的来源才有了正确的了解。从最初见到丝织品到掌握蚕的喂养技术,罗马人花费了长达六百年的时间。
近代自由主义的趋“新”与返“古”
俞祖华、赵慧峰在《从胡适到殷海光:近代自由主义的趋“新”与返“古”》(刊于《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近代自由主义的发展,一面是在变革中守护、在激荡中稳立、在代际交替中传承的脉络;一面又是不受拘于思想前辈,不停地修正观念,力求超越“五四”、超迈前人的思想追求。在政治层面,胡适晚年强调容忍是自由的根本,把自由的实现、自由的保障归结为内心状态;殷海光则认为政治自由既然是一种外部自由,实现的基本途径就应该是争之自外,应当关注保障自由的外部条件,应当关注防止“把人不当人”之弊端的外在制度设计。在经济层面,胡适、殷海光均从经济平等转向经济自由。在思想层面,胡适与殷海光均关注思想自由与表达、传播思想的自由,但殷海光不满意于前辈的“浅显激越”,而追求“深切理性”。在伦理层面,殷海光忠诚于个性自由这一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但他不满于胡适等“五四”一代存在的只关心“自由的个性”而回避道义担当、欠缺社会责任、缺乏道德勇气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