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化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文化研究如果从梁启超1903年发表《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算起,已然走过100多个春秋。但赵文化研究真正的兴起当推1987年全国首届赵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把赵文化研究推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赵文化研究有了质的飞跃。这次会议讨论的问题比较全面,对赵文化的界定、源流、内涵,赵国的地理疆域、政治、经济、历史人物、外交、战争、文化思想等,都有所涉及。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赵国历史文化论丛》,这是第一部全面研究赵文化的学术力作。自此以后,关于赵文化研究的论文、论著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纷纷涌现和建立。
据笔者粗略统计,从1987年至2005年的18年间,出版了《邯郸简史》、《邯郸历史与考古》、《赵国史稿》、《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30多部论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1200余篇,同时还整理出版了一批考古资料。其中,1991年出版的《邯郸简史》和《邯郸历史与考古》对赵国的历史发展、重大事件以及都城的迁徙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研究。200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沈长云教授主持撰写的《赵国史稿》,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赵国历史与文化的专著,代表了一个世纪以来赵文化研究的最高学术成就。2003年出版了孙继民、郝良真合撰的《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该书对赵文化进行了宏观纵论,对赵国的史实进行了考证,对赵国的出土文物进行了考释,对主要历史遗迹进行了论述,有力推动了赵文化研究。此外,在赵文化的论文辑录和资料整理方面,2003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文化研究》集录了《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文章40余篇,2004年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文化资料汇编及注释》对赵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作了初步尝试,是研究赵文化必备的工具书。
为了进一步深化赵文化研究,凝聚科研力量,一些专门的赵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也在此期间成立。如1992年河北师范大学成立了燕赵文化研究中心,1996年河北省社科院成立了燕赵文化研究所,1999年山西师范大学成立了三晋文化研究所,2002年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赵文化研究所。总之,这期间赵文化研究参与人员之多,取得成果数量之多,水平之高,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从未有过的。此外,一些地方文化界人士自发刊行了专门刊登赵文化研究成果的刊物,成立了赵文化研究会,设立了专门的赵文化网站。
2005年4月23日,全国第二届赵文化研讨会召开,11个省、市的60多位专家学者云集河北邯郸,对赵文化的内涵、外延、特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历史地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上,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指出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她有着独立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精神,并且把这种特质概括为:开放、进取、包容。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认同。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赵文化论丛》,此次会议可谓是新时期赵文化研究的又一里程碑,把赵文化研究推向另一个高潮,赵文化研究进入到她的成年期。这一时期,赵文化研究向更广更深层次上发展。宏观上,学术界对赵文化的内涵、外延、起源、发展、基本精神和历史影响等方面取得了相对较为一致的认同。微观上,2005年至今,赵文化研究者在赵国的官制、农业经济、一般人物、风俗艺术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弥补了以往此方面研究的不足。这七年间,发表相关论文1400余篇,出版了《燕赵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燕赵历史文献研究》、《赵文化论集》、《赵文化与华夏文明》、《邯郸文化脉系》、《赵国史话》、《赵都邯郸城与赵文化》等著作及论文集10余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地方院校把赵文化研究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地方上研究赵文化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如2008年6月邯郸学院在市级重点学科“赵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基础上成立了“赵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专门史(赵文化方向)”重点学科,并在河北省历史学会的支持下,2009、2010年连续两年组织承办了“赵国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收集了省内外学者有关赵文化的研究论文110余篇。
回顾赵文化研究三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累累硕果,无疑是令人欣喜的。展望未来,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首先,赵文化研究的选题要进一步精细化,要注重具体问题的研究。综合说来,几十年的赵文化研究对于赵文化的特色、内涵、外延等问题已经解读颇多,难以再有大的突破。赵文化研究今后的选题应该多关注细微之处,由小见大,具体就赵国的社会结构、科学技术文化、民族关系、疆域地理等着墨较少的领域寻找小问题进行剖析,避免赵文化研究流于空泛。这一方面,有些学者已经进行了探索,如李傲雪、刘广瑞对邯郸倡的探讨;张润泽、孙继民对赵简子平都故城的考释等等,都从一个小的方面诠释了赵文化的社会阶层、城市地理等具体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其次,赵文化研究的材料要进一步深入化,要注重新材料的发现。区域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于新材料的大量发现,如楚文化、巴蜀文化研究近年来的空前发展与葛店楚简、金沙村商周遗址等一大批新材料的出土与发现密切相关。赵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瓶颈在于新材料的缺乏,侧重于赵文化研究的地方上的学者应该加强对赵文化相关的新材料的发现和挖掘。赵地一切当代存续可见的实物资料均可收集整理研究,以此扩大赵文化的研究领域和实证资料,并以此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如孙继民先生在实地考察走访中发现了武安老安庄汉代的“赵国易阳南界”石刻和永年朱山东汉石刻等新材料,为解读两汉赵国的历史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极大推动了赵文化相关方面研究的开展。
再次,赵文化研究的方向要进一步拓宽化,要注重与地方史研究有机结合。赵文化从其狭义来理解仅指先秦两汉赵国形成的历史与文化,这是其核心部分,但如果从广义来看,赵地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它既包括商周文明,也涵盖了后期的魏晋邺城文化、明清的太极文化、近代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文化,可以说,核心赵文化是冀南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如果她不与其他文化研究有机结合,其研究就会进入死胡同,从而丧失生命力。赵文化研究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既关注其核心,又重视其外围,双管齐下,才是赵文化研究的必经之路。
(作者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