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副校长、教授 罗卫东
“我们”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天性,是人的本能天赋。无论是孔子倡导的“仁爱”观,还是孟子的“性善”说;无论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是马克思关于“类”和大同理想的阐述,都是“我们”的重要思想之源。
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天性之中有一个关于公平的认识,这是人类的共通情感。因此,我相信“我们”这个概念是天然的概念,只是制度设计过程当中的千差万别把“我们”割裂与扭曲了,这也让我们在当下的教育文化中不再强调差异,而是强调共通性,让我们共同地去了解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我们”的重建,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提高个体感知“我们”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进行组织方式的重新设计,在社会运行中凸显“我们”,将无形的“我们”转化成为有形的“我们”。在这方面,杭州进行了开拓性实践:把“我们”植根于鲜活的生活当下,让“我们”拥有深厚的生活根基;倡导和谐创业,使“我们”通过合作来完成原来的竞争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构建多元复合平台,在社会组织层面设计“我们”的运行方式,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
杭州实践所做的就是把人的常识引向生活实践,回归到世俗和日常的情感推理中来发展人的伦理。相信和解而不是仇恨,合作而不是争斗,平等而不是歧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杭州实践体现的一种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