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5日 星期日

    繁华商区的文化气质

    ——来自上海市静安区的探索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05日   01 版)

        春节过了,就盼元宵,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团工委书记崔兼明说,因为即将在元宵节揭晓的静安年度文化事件让他期待不已。“这两年明显感觉到,静安的文化味越来越浓,政府有大手笔,居民有大热情,生活有真变化!”崔兼明说。

        崔兼明的感受,记者在采访中也深有体会。以文化助力经济,以文化润泽民生,以文化彰显文明,文化,已深深注入静安发展的血脉。

        更可贵的是,静安人早已不满足于文化建设的红火热闹,他们思考的是,如何把家门口丰富的文化资源用好用活用出风格?同样是文化建设,如何搞出特色,创出品牌?如何让文化走进生活,影响生活?

        关键词:社区,生活

        去年秋天,得知现代戏剧谷“市民剧场秀”征集社区故事剧目,崔兼明一下子兴奋起来:机会难得!两三个星期后,一台由30多位居民自编自排自演的短剧《80号楼的婚礼》登上了舞台,短剧改编自一位上海社区干部的真实事迹。

        艺术是神奇的。崔兼明说,他不仅见证了居民如何将生活中的感动转化为戏剧里的华彩,也见证了每一位参与者由内而外的提升——“更大方了,更有自信了,气质更好了,待人接物更有风度了。”

        “市民剧场秀”在社区、学校、机关、部队、商圈吹响了“戏剧集结号”。为帮助没有写戏、演戏基础的市民迅速“入门”,现代戏剧谷特地举办了“创作主题培训班”、“表演主题培训班”,邀来名家授课,到排演现场指导。

        现代戏剧谷是静安精心培育的一张文化名片,创建3年来,相继推出了5个资助剧目演季,呈现127台资助剧目、2358场演出,吸引百万余人次走进剧场。如今,现代戏剧谷打出了“人人参与戏剧,人人享受戏剧”的响亮口号。

        多元的、开放的、时尚的、全民的,这是现代戏剧谷的追求,也是静安文化的特质。

        眼下,“十分钟公共文化圈”建设正在静安有力推进。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张爱华告诉记者,静安正在优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区、街道、居委会”三级文化网络。2012年将在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史馆和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立“高清影视厅”,为社区配送1000人次艺术培训师资和50场文艺名团名家公益演出,开展“静安市民艺术季”文艺活动,向社区居民提供涵盖各类演出优惠票的“文化礼包”,同时拓展都市文化空间,在5个街道设立文体小广场。到2015年,“十分钟公共文化圈”将在全区建成,真正实现文化深耕社区,精耕生活。

        静安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党建联络员、团队领军人物、业务骨干、文化志愿者,多年来,静安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使之成为繁荣区域文化的重要力量。静安区文化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3年来,挖掘人才,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已组织各类培训、交流、展示等文化活动2700场,137万余人次受益。

        关键词:商业,白领

        作为国际化的商业商务区,静安的常住人口不过25万人,而在这里工作的白领就多达20万人。什么样的文化适合这样的城区特点?该如何发展文化,支持怎样的文化形态?静安区委、区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细致深入的调研,邀请专家学者分析评估。

        静安是中国爵士乐的发源地,与静安有着特有渊源的爵士文化,由此进入视野。作为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和生活态度,一种能与区域内20万白领产生勾连的文化样式,静安正下大力气加以培育。

        2011年10月,“浓情静安,爵士上海”音乐节在又一次音乐的狂欢、心灵的放飞中落下帷幕。迄今已走过7个年头的“爵士上海”音乐节,传承了静安的历史文脉,彰显了城区的文化个性,同时也树起了一块响当当的国际文化品牌。

        “文化建设不缺资源,缺的是站得稳的品牌,叫得响的特色。关键在于找准定位,集聚资源,用好资源,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张爱华说。如今,爵士静安,戏剧静安,时尚静安,一连串文化名片让静安文化焕发活力,也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全上海顶尖繁华的商业区,因此拥有了诗意的气质。

        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周平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静安将重点扶持现代戏剧产业、时尚设计产业和数字媒体产业。“文化不是一地一部门的事情。政府支持文化发展,一定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创新‘大文化’的理念。”周平说。

        关键词:历史,传承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静安寺金碧辉煌的屋顶上,都市的节奏随之苏醒;午后,车水马龙中,漫步在斑驳的树影下,不经意间,就与宋家花园的一段历史擦肩而过;入夜,闪烁的霓虹灯下,百乐门散发出迷人的青春气息,和着晚风,将老上海的风情轻轻吹来。

        徜徉在静安,随时都可与历史文化印记邂逅。仅陕西北路500米长的一段就云集了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等20多处文化景观。对于区内的每一处文化遗产,静安人都精心发掘、细心呵护着。

        张爱华介绍说,近年来静安不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在旧区改造过程中,探索整治利用、风貌保护和功能置换的有机结合,使改善民生条件与保留历史文脉相得益彰。与此同时,探索引入社会资金,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吸引各方力量投入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2009年,静安获得“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称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实现三连冠。

        现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成为文化静安最厚重的支撑。

        2011年6月11日,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天,静安探索建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传习所正式揭牌,意味着静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迈入新的阶段。

        “让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走进时代、走进生活,才刚刚开始。”周平说,传承“经典、雅致”的人文历史,为的是唤起市民对乡土文化的集体记忆,更是要塑造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将文化内化为城区的精神特质。(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