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昆明2月2日电(记者任维东)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主任普学旺近日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高兴地披露:长达500万字的《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上、中、下)书稿已经交付出版社,即将出版;《罗平历算大典》(上、中、下)的翻译任务全部完成,书稿即将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100卷的工作全面启动……这些是云南省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又一批新的喜人成果。
2011年,云南省投入1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省内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普学旺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确保专款专用,按照“救书、救人、救学科”的原则,去年圆满完成了以下抢救整理任务:
征集抢救少数民族古籍766册(卷)。其中征集抢救西双版纳傣族贝叶经80册,棉纸经150册;征集抢救德宏傣文古籍360册,抢救金平傣文古籍5册;征集抢救瑶文古籍80册,瑶族古代书画30余幅;征集抢救彝文古籍61册。
培训民族古籍传承人。在新平县举办了第一期民族古籍传承人培训班,培训民族古籍传承人和民间艺人60多人,为提高少数民族古籍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加强民族古籍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族古籍工作数字化进展顺利。通过采购8台电脑拍录和数字化处理少数民族古籍珍本660册(卷),还启动了“云南民族古籍网站”建设。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众多,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等先后创造了古滇、南诏、东巴、毕摩、贝叶、铜鼓、稻作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有的用古老的民族文字,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有的靠口耳相传,产生了独特的口传古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
据了解,随着《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全省已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口传古籍1万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