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桃江县基固庙村村民与众多大学生欢聚一堂,唱歌跳舞,好不热闹!这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从8年前开始并延续至今的活动,也是学会支农实践的缩影。这群大学生自称“浪花”,7年间总计1044朵“浪花”数百次到全国各地义务支农支教,在数十个地区建立起支农基地。
思深忧远
200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时隔18年后再次关注“三农”。这年春天,中南林科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几名学生顺势创立三农学会。“我们为什么要下乡?”这是每朵“浪花”志愿汇入农村发展浪潮前对自己提出的问题。2008级会员周俊霖的答案是:农村的发展才是中国真正的发展。
2009年,周俊霖来到基固庙村,当看到许多孩子天刚蒙蒙亮便背着书包上路,他十分地不解。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村里教育质量差、待遇低,老师不愿来,原有的村小学被撤,学生得去一个小时路程外的罗家坪乡上学。“虽然有志愿队来支教,但仅仅依靠这些志愿的力量远不能解决农村教育的‘饥渴’,一些边远地区的孩子根本没学上。2006年,我们曾在湘西调研,50个家庭中,仅有2个家庭的孩子初中毕业。”
三农学会担忧的还有很多:桃江县盛产楠竹,而大部分农村处在产业链低端,资源未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大部分农村没有清洁类基础设施,环境污染严重,医疗条件落后……
2011年9月,2010级会员牛勇走马上任,出任三农学会执行会长。他发现绝大多数会员来自农村,但这并不代表农村学生愿意返乡。现为村官的2004级会员蔡刚透露,从株洲某镇走出来的14名大学生,其中愿意回乡发展的数量为零。三农学会2009年的调查中,54%的村官表示任期满后另栖枝头,愿意继续扎根的仅23%。
三农学会在支农路上且行且思。7年间,他们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数百次调研,形成了246份报告,有的被当地政府采用,有的被权威书目收录。
前赴后继
三农学会越前行、越牵挂。他们在湖南省湘阴县楠竹山村建立花鼓、二胡队;他们在株洲市石峰区建立农村图书馆;他们的“农之子”晚会吸引了大量的村民……
2004级会员李卫星是会员当中最亮丽的那朵“浪花”。他在家乡成立10余名大学生组成的、为乡亲提供培训的“爱乡会”;同学聚会穿着沾满黄泥的解放鞋,他保持着“朴实、不善言辞、穿同学穿剩的衣服”的“农民形象”;他6年间写下30余万字的支农思考笔记。他考上森林培育专业研究生,独自指导工人在两个月内种下近30万株小树苗。9月17日下午,他在苗木基地浇水,停电后去复闸时意外触电身亡,倒在了献身“三农”的未竟事业上。
2009年毕业后在湖南省龙山县元宝村当上村官的郑成义,现在已经是村党支部副书记。他率先建起“农家书屋”。去年他联合农民党员试种植大棚蔬菜。现在,他正准备将种植技术推广,带领全村致富……如今,许多李卫星式的“农民”,都在为农村事业默默奉献。
浪花朵朵
第一届会员毕业后,成立了“前浪基金”。每朵“前浪”每年主动最低认捐100元,用于“后浪”们采购设备、项目申请、外出培训等。湖南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陈文胜、华中科技大学贺雪峰教授及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等众多专家先后来学会指导。中南林科大每年给予三农学会资金支持,学会所在学院及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老师频繁进行活动指导、交流。
近年,中南林科大三农学会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支农社团”、“全国大学生十佳社团”。学会刚成立时只有34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现在,每年都有近800名、覆盖各学院各专业的新生报名入会。浪花的队伍不断扩大。中南林科大校长周先雁对记者说:“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必然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文化担当。高等教育离这种目标还有差距,但我们愿意尝试,让学生与农村贴得更近,让他们听听脚下这块土地的心跳。学校也应成为农村发展浪潮中的‘浪花’一朵。”(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 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