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片《钢的琴》,故事简洁,超越常规而又充满现实生活的幽默感,是一部小成本的电影杰作。这样真切而又视角独特的作品得以与观众见面并取得根本性的成功实属不易。此片在拍摄阶段剧组就已经“穷”途末路,幸获秦海璐资金加持才能够继续进行;拍摄完成,又因为要配合发行而经历了改名风波,最终在导演和演员的坚持下才将这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保留了下来。接着是公映日期迟迟未定。虽于2011年7月至8月间上映,票房仍是不如预期,一路走来尽显坎坷,但“好事多磨”,迟到的它并未令观众失望。影片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
《钢的琴》导演张猛擅长处理情节剧式的场面,但他在影片中通过剪辑的配合,使剧情形成不同的节奏,同时,利用移动摄影、长镜头、画面构图、场面调度、乐队伴奏等手段来表现情绪。俄罗斯音乐、铸砂车间铺排的舞蹈插入,不仅加强情绪效果,而且使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表现出影像语言的兴味与精神本质,丰富了电影美学的形态,引发人们对人物情绪谜语一般诱惑性的兴趣。
《钢的琴》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情怀和深刻的隐喻与象征的意义。陈桂林父亲给他取名桂林,是希望他能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结果没甲得了。他没能做到,而希望女儿能“圆梦”。小元不学琴,就会打游戏。是机械还是精神,娱乐抑或艺术,影片主角试图做出深刻的划分。尽管最后的结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小元跟前妻小菊一道生活,他很难表达对此的真实心痛,但钢的琴造出来了,女儿弹出的琴声虽然说不上多么动听,但仍然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专心。在陈桂林、淑娴等人满足与平静的表情背后,是一种生活的尊严和人性的温暖。老东北地区曾经是我们城市工厂群,但是我们会忽然发现,曾经工作过的城市、工厂,大烟囱、简陋的居室、昏暗的猪肉铺、老照片、旧厂房,曾经生活、居住过的地方、家属区已几成废墟。影片扩大了城市与电影的连结的意义体现,除了民生经济影响、作用之外,也注入了民众幸福感的探询、情感投射和精神文化诉求。《钢的琴》探讨了历史记忆,片中情景几乎是中国人城市记忆、社会记忆、群体记忆的翻版。人们站在废旧的老厂房旁,眼泪掉下来。中国的城市和社会发展,如何照顾到不同阶层诉求之间的巨大差异,努力从结束过去的建构过程进入面对全球竞争的新的开始?城市如何建构公众空间,实现照顾弱势、共享权利和自我净化体系?《钢的琴》把观众的互文性、互动性语境因素表现出来,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