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至今已100年。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近日举办了“管理百年——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研讨会,100多位学者及企业家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说,100年来西方的管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古典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管理学家,如泰罗、梅奥、德鲁克等,这些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总结,值得反思。正是由于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世界的生产力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提高。从中国来看,建国60多年来,国有企业创造了有中国特点的管理实践,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也在不断创新,中国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益,关键在管理。
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李兴山指出,100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对我们有如下启示:第一,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必须要实现两个革命。即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只有技术革命,没有管理革命,这个技术不能自然的变为生产力。企业家既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也要管理创新,这是企业家的综合素质。第二,研究管理应抓住的主线是人性假设理论,也就是要以人为本。第三,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北京大学光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学教授认为:管理学者是管理知识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管理知识的生产与自然知识科学生产过程有着很大不同,因为管理实践是一个永恒的、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所以管理知识的发现也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不断扬弃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杜教授认为:未来中国的大企业首先要学会做客户,要懂消费,第二要学会做老板,懂得建组织,第三要学会做老师,会宣传,出品牌。第四要学会做裁判,会定规则,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企业成长的基本定位模式应是卖规则、卖标准。
中央党校经济学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李蕾认为,过去的100年中我们解决了生产问题,但没有解决市场问题,普遍存在过剩。领先的企业管理做的非常好,为什么不能够保持卓越的市场定位呢?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领先的企业在变动性的环境中并没有具有先动的优势,反而具有基因上的一些缺陷。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时代,必须进行持续性的变革:第一,创造多样性,打破控制为主导的管理方式,第二,保持环境的敏感性,第三,企业要创新。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潘云良教授认为,近百年来管理学大师级的人物全在西方,形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各种学派。综合各种观点,每一学派都丰富和深化了对管理的认识,但每一派都研究了管理的部分问题。潘云良认为,管理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涉及时间、空间、环境、人、组织、目标等多维变量。管理方法随着时间、空间、环境、人、组织、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对“管理”下定义必须能够全面概括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管理要素的变化。管理概念的一般表述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特定组织变量,它可以是政府、企业、学校、军队、政党。组织性质不同目标不同,管理的过程和方法手段也不同;二是特定环境变量,它包括特定时间、空间、特定环境要素(如社会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等),环境不同管理方式方法不同;三是特定人变量,人的能力、素质不同管理方式方法不同;四是特定目标变量,目标不同管理的手段不同;五是特定管理者变量,管理者不同管理的方法不同。(孙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