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

    国际专论

    中国总理给中东带去了什么

    文思远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31日   08 版)

        作为中国领导人的开年第一访,温家宝总理成功结束了对海湾三国“卡酋沙”的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首次访问阿联酋和卡塔尔,时隔20年再访沙特。一年前,正值突尼斯总统本·阿里黯然下台,西亚北非动荡风起;一年后,地区乱局未已,各种势力围绕叙利亚、伊朗问题剑拔弩张。在这一特殊背景下,温总理海湾之行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热议。有些人认为,中国希望利用地区紧张局势扩大影响;也有人称此访是“能源之旅”。那么,中国总理的海湾之行到底带去什么呢?

        首先,中国总理带去了当前中东地区最急需的信心与希望。

        信心是对该地区人民自主解决问题的信心。作为“五海三洲之地”,中东地区不仅自身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矛盾集中尖锐,而且外部势力长期深度介入,关系复杂。特别是面对近期的地区乱局,有的谋求全球霸权和控制能源供给,有的着眼维护传统势力范围,有的借机排除异己,扩大地缘优势,其结果使本已错综的矛盾更加复杂,本已脆弱的局势更加动荡。部分地区国家的政府出于自保考虑,有意借重域外力量维护自身安全,但对于外来干涉会给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心知肚明。

        希望是中国人民对中东地区和兄弟的穆斯林国家早日恢复和平稳定的恳切希望。经过一年多的动荡,没有谁比仍处激荡漩涡中的地区国家更渴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温总理的到访带来的是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坚定立场。中国长期同情和支持阿拉伯国家追求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对于地区国家人民要求变革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中国表达了同情和尊重的态度。在当前各方高度关注的叙利亚和伊朗问题上,中方也是本着从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的角度表达了公正负责的立场。这些政策主张拉近了中国人民同阿拉伯人民的距离。正是因为对中国政治上的信任,阿拉伯国家才看重中国的发展,希望与中国发展更紧密的友好关系,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其次,中国总理带去的是与阿拉伯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对于温总理的这次访问,一些西方媒体偏重从能源角度进行解读,这其实是犯了“小人常戚戚”的老毛病。同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在能源领域与中东国家保持着正常合作关系,但这并非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全部。新中国成立初期,双方就开始了友好交往,那时中国根本不进口一滴石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是经过长期积淀、延续至今的,历史上一些国家为了能源供应全面扭转地区政策的做法有违中国外交的理念。作为发展中大国和资源富集国,双方有开展深入合作的互补优势和现实需要,这种合作正是互利共赢的生动体现。访问期间,中国与三国签署了涉及经贸、金融、新能源、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文件,其意义远超能源范畴,将有力推动中阿全面互利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

        第三,中国总理带去的是与伊斯兰文明的相互尊重和友谊。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部分国家似乎遗忘了对其他文明的应有尊重和伊斯兰文明曾经对人类历史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长期相互理解、交流互鉴,在众多领域开展了友好、互利合作,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典范。访问期间,温总理与海合会和伊斯兰合作组织负责人深入交流,参观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走进咖啡厅与民众亲切交谈,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气度和谦逊风范。两大文明“没有历史积怨,也没有现实问题,今后也不会有”,这是双方进一步深化友谊合作的坚实基础。在双方共同浇灌下,这种友谊将“像沙漠绿洲里的椰枣林,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巍然屹立,永不退缩,永葆青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