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30日 星期一

    文明创建巡礼

    你的柔情百姓最懂

    ——广东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民生盘点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30日   02 版)

        这是一座市民归属感很强的城市。

        “新江门人”刘永还记得,几年前刚来广东省江门市时,一场大雨使公司门前一段坑坑洼洼的马路变得危机四伏,他试着拨通了政府服务热线“12345”,天晴后,开来一辆工程车,跳下几个人,很快就把那段道路修得平平整整。他说,惊诧之余,自己就是从那一刻决定留在江门。

        江门市坚持把每年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用于民生事业建设,使百姓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多亏政府我们才有房住”

        2011年春节是廖志强一家告别出租屋过的第一个春节。由政府提供的44平方米的廉租房,给这个贫困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因为一次意外车祸,廖志强原本温馨的家庭被拉到了极度贫困的境地。廖志强左腿膝盖附近部位粉碎性骨折,无法进行正常劳动,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申请廉租房后,2010年,廖志强一家顺利搬进了位于竹苑里的廉租房。

        “多亏政府我们才有房住。”看起来有点“官腔”,但廖志强说,这确实是自己的心里话。江门市高度重视解决低收入群体生活问题,“十一五”期间共支出低保资金3.2亿元,救助低保对象3.05万户、7.45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并将范围扩大到新就业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卢大平是江门市近郊的普通农民,一家6口人的日子很不宽裕。2008年,村里的干部找到他们,说可以参加一个免费的技能培训和招工项目。卢大平夫妇参加了技能培训后,到镇上的冼氏木业有限公司工作,刚进厂时夫妇俩都是普通工人,每月工资1000多元。一年后,因为表现突出,夫妇俩又参加了由当地政府组织的二次技能培训。现在夫妇俩已经分别成为车间主管和质检人员,月收入近6000元。如今,卢大平家建了新房,买了摩托车,早已不再是贫困户。

        “千企扶千村”是江门特色的就业工程,并作为经验在广东全省推广——通过建立责任、政策、服务、培训四大促进农民就业的政府服务体系,搭建村企劳务合作政府服务平台,组织全市1051个行政村与1000家以上规模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提高一家收入”。

        为大病家庭撑起“保护伞”

        2007年,51岁的蓬江区仓后街东仓社区居民、退伍老兵何坤雄体内长了一个肠系膜襄性淋巴管肿瘤。几年来,家人为给他治病花费了巨额医药费,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2010年,他所居住的东仓社区了解了情况,事情出现了转机。

        社区负责人为何坤雄办理了医保和特种病医疗补助,除了对符合医保政策的医疗费用报销开通绿色通道外,从蓬江区慈善会、医疗救助基金中安排6万元资助何坤雄自费部分的医疗费用,而且,鉴于到外地看病需要预先垫付医疗费,蓬江区特事特办,决定先借15万元帮助何坤雄看病,随后再根据治疗发票进行医保报销。

        2011年4月,何坤雄在北京进行了手术,医生将那个折磨他4年多的超大型肿瘤彻底摘除,体重立即减轻了10公斤。妻子抱着他泪流满面地说:“成功了,你终于没事了!”

        现在,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低收入家庭优惠及慈善援助等为要素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江门日益完善,为困难群众撑起了一片天空。江门市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将家庭病床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去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8%,实现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等三项制度市级统筹。

        最近,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布的《广东省居民个人生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江门市居民幸福感得分位居全省第二。(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