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30日 星期一

    两个大学生的爱心假期③
    离开凯里后,李进与吴立强继续前行,为下一站的贫困家庭拍摄全家福。1月20日,他俩来到沧海煤矿。在这里,他们经历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煤窑里过春节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30日   06 版)
    李进和他9个工友的合影。工友拿到照片后都十分高兴,说“要保存一辈子”。前排戴眼镜者为李进。
    吴立强和李进再次来到扎长辫子的小孩家,打听后才知道小孩叫张小林,是男孩,今年7岁。因父母迷信,他必须扎辫子直到12岁。图为李进为小林扣衣扣。

        拍全家福的人吵架了。

        1月26日,李进在与吴立强争吵之后,给记者打来电话:“我们已经打工好几天了,工资加我身上的钱,去云南的费用已经足够了。原本来沧海煤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赚路费,现在资金有了,如果再干下去,大家都外出务工了,还怎么给别人拍全家福?”原来,两人是为“停”与“走”而争吵。这天是两人来到贵州省织金县大桥村沧海煤矿的第6天。

        吴立强选择再逗留数日是出于父亲给的压力。“我爸觉得我是不务正业,是害自己,他想让我多挣些钱,去云南没那么受苦。”而支持他的母亲李珍军想看看儿子是怎么做的,决定带两人到煤矿附近找贫困户拍全家福。

        他们敲开了一间小木屋的门,一个老人正窝在里面烤火,冷风从木墙上的破洞里灌进来,吹得屋里屋外一样冷。老人叫陈光宜,今年80岁,儿子去世儿媳改嫁,他与老伴、孙子一起生活在两间木屋里。吴立强建议老人挑一个背景好的地方拍照,老人在房间内转悠了几圈,最终将他们带到屋外。孙子站在陈光宜身旁,头发遮眼,双手插在裤袋中。吴立强按下了快门,给这爷孙俩拍下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

        母亲李珍军带着吴立强和李进依山而下,路旁的煤渣堆上有村民正在捡煤。吴立强告诉记者:“当地人并不知道煤渣散发的二氧化硫气味有害。煤渣里的磷时常自燃,有的人在煤渣中烤马铃薯,有的人索性蹲在旁边取暖。”

        吴立强和李进刚到阿弓镇大桥村时,曾把一个扎着长辫子的小男孩干活的照片传到网络,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1月21日,两人再次来到这户人家,孩子母亲了解来意后,急忙打水给三个孩子洗脸。吴立强和李进了解到,扎长辫子的小孩叫张小林,是男生,父母说因为生辰八字原因,12岁后才能“变回”男儿身。看到小林因父母迷信而变得畸形的童年,两人觉得有些难受。 

        “小林家有一台洗衣机,这是我们在大桥村村民家中,看见的唯一一件现代化的电器。与落后的经济相比,更让我们担心的,是束缚、侵害着村民生活的迂腐、落后的思想观念。不过在给小林一家拍全家福时,周围好几户人家都喜气洋洋跑来拍照,他们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正慢慢地融入社会发展步伐。”李进在日记上写下这段文字。

        带领儿子李进走村入户的李珍军,看见村民拿出核桃招待两人时,心里很高兴。目睹了拍照过程的她,更加支持儿子的“爱心行动”。

        除夕夜,吴立强、李进与几十个矿工一起吃团圆饭。吴立强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四张大圆桌,每桌都有大盘鸡,电视里放着春节联欢晚会,饭桌上的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新年愿望,修房、买车、儿女成绩进步。我们与矿工大哥互相举杯祝福,就像一家人一样。”

        在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后,两人穿上工作服,走上岗位。 

        吴立强被安排在井口做安全生产记录。这让他想起刚来工地时,和李进擅自下矿的情形。两人沿着45度角的斜坡直下,寒风往里灌,黑乎乎的洞口往里延伸,看不到尽头。“下到400米时,一个矿工把我们劝回来了,他说‘你们矿灯、自救包都没带就下来了,拿性命开玩笑啊’。矿工的安全意识普遍较高,所以我的工作基本上平安无事。”

        李进的工作是体力活——清理地面,一天工资60元。上班头天,他就认识了一个初三未毕业的年轻人,李进叫他杨同学。小杨的父亲春节要走亲戚,便安排他来代班。李进说:“我问他想不想外出打工,他笑着说不知道。他还小,确实不知道如何面对人生。大桥村像小杨一样的年轻人不少,连初中也读不完。因为镇上的中学离这儿十多公里远,下暴雨时道路就成了小河,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享受教育’仍是奢侈品。我真怕小杨就在这煤矿一直干下去了。”

        李进的同事全部是当地村民,外地工人一般选择下井挖煤。井上、井下两份工作酬劳差距很大。为什么当地人不下井?李进寻找答案。第二天8点上班后,李进脱掉外套开始干活,不一会儿胳膊就酸了。他开始和工友搭讪。化董村的杨明是少数可以与李进正常交流的本地人。1998年,他的身份还是乡村教师,一名孩子的父亲。由于杨家第二胎没有通过上级盖章,官寨小学在杨明第二次当上爸爸后将他开除了。杨明现有一儿二女。他告诉李进:“这里多数家庭有好几个子女,男人们怕出事后家庭没依靠,不敢下井,只能呆在地面上干杂活。农忙时,我们在零点到八点上班,白天就下地干农活。上头的支农政策越来越好了。日子是苦了点,但有家就有盼头。”李进问杨明当地种植什么农作物,旁边的工友接过话:“你想吃土特产啊,我们种马铃薯和玉米,明天带来给你吃!”

        26日,工友果然带来了十几个马铃薯给李进。看着山里汉子常见的、憨厚的笑脸,李进想起25日他把给大伙拍的集体照发下去时,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工友们都说,这是当矿工以后的第一张工作照,“好珍贵,要保存一辈子。”

        吴立强和李进每天闲时都会探讨活动的下一步走向。他们在微博上用简短的文字与大家分享所见所闻所思,吴立强说:“我们用镜头记录,希望更多人通过这些小窗口,了解大山里的世界。也希望山里人面对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心态,能感染更多人。”

        化董村58岁的杨学恩也来找两人倾诉难处了。在杨学恩36岁时,一场大雨让他和邻居的家变成废墟,妻儿在事故中丧生,邻居家一人也砸成终生残疾。原毕节地区政府为两家人办理了残疾人证等相关手续,可两家人只领取了当年的低保费用,往后数年至今,再没能领取到。

        吴立强和李进将这些故事记录在他们的日记当中。除了写日记外,他俩还喜欢阅读。吴立强最近刚把《平凡的世界》一书看完,他说:“主人公孙少安和孙少平都是普通人,他俩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让我想到了身在大山里的人们,我希望这些人像少安、少平一样改变生活的勇气越来越坚定,更希望在教育、经济、文化上,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公正与公平。”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 留 图片均由吴立强、李进提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