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1月26日电(记者赵秋丽)在烟台东方海洋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里,记者看到一条神奇的生产线,把鱼皮、鱼骨这些下脚料,魔变为多用途的胶原蛋白系列产品,一盒小小的蛋白冲剂市场售价上千元,增值一千倍。在青岛建设的我国最大海水淡水化项目,每天有10万吨淡化海水直接进入市民家里,这是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化的成功范例。
寒冬时节,记者沿山东海岸线采访,只见一些原先寸草不生的滩涂,而今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家家国际知名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一批批渔老大变身生物医药制造商。山东举全省之力,实施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硕果累累:2010年“区内”生产总值达18724.9亿元,占全省的47.5%,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2011年是山东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年。省领导深入第一线,实地调研。省委书记姜异康带头到青岛港区现场查看建设进展,省长姜大明也到各地勘察。由省委常委带队、40余个省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山东蓝色战略督促检查组,兵分三路,到“两区”九市了解情况,面对面指导,察实情,解难题。
创新是“蓝色文章”的主题。山东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蓝色经济是新兴产业,如何发展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探索与创新是建设好“蓝色经济区”的天然使命。山东省敢为天下先,勇当先行者。省委省政府创新机制,建立决策咨询机构,在全国范围广纳英才,设立了8个专家组,设置了6个国家级开发区。处于“深蓝区”的荣成市三面环海,“大企业创牌、小企业贴牌”是他们的发展思路,现已成为“中国海洋渔业硅谷”和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山东浪潮集团奋力攻关,研制出国内首台32路大型高端服务器,成为世界尖端科技“云计算”的核心设备,引领我国企业集团管控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东营市与美国休斯敦市战略合作,高起点进军石油装备制造业。如今,在我国公路上跑的15吨以上重型卡车,每百辆就有80辆装的是山东潍柴集团生产的大功率发动机。
“蓝色文章”浓墨重彩,高端产业纷纷集聚山东沿海。山东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一半,山东沿海中心城市已经成为中国高端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威海的迪沙药业,已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签订了4项国家一类新药合作开发协议,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潍坊高新区的“集群现象”令人瞩目,电子信息产品集群、现代装备制造产品集群、生物医药产品集群、新材料产品集群,群星闪烁。在海阳市,一座现代化的贝尔特海洋生物产业园区正在建设,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海洋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山东现代渔业也迎来品牌时代,水产品产量、渔业总产值、渔业增加值和出口创汇四项统计指标连续位居全国首位。
优美的“蓝色文章”,体现在蓝蓝的天、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山东的各级决策者,在坚持发展的同时,保持了一份难得的冷静,他们科学地处理“舍与得”、“生态与发展”、“眼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威海文登南海有12公里的优质沙滩,风景秀丽,在房地产开发商眼里,这里可是寸土寸金。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文登对一切向浅滩掘金的活动说“不”。早在建设之初,外地一个“煤老板”看中了离海边最近的一个地段,要开发大型房地产项目。“我们要把最好的风景留下来,只‘赠景’不‘卖景’。”南海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舍弃眼前这笔投资,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原生态的松林和沙滩。”他们坚决不要高污染、高耗能项目,3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的项目被拒之门外。
东营是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塑造了这片美丽迷人的土地,养育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的物种多样性。东营把呵护这块土地的生态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多项措施使黄河入海口百万亩湿地重现生机和活力。城市中有湿地、湿地中有城市,“碧水蓝天”在东营早已不是虚无缥缈的影像,而已成为能够置身其中的现实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