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松口气了。说实话,前两天排练真挺累人的。”交谈中,李春军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这是他几天来难得的表情。
今天是除夕,为了方便乡亲们做年夜饭、贴春联,辽宁省朝阳县北四家子乡雹神庙村的“春晚”排练暂停一天。吃过中午饭,李春军全家5口人和记者围坐在炕头上,伴着或远或近的鞭炮声,聊着一年来各自的收获。
“今年做瓦工挣得比往年多,除去花销,每天还剩150块,6个月下来,净剩两万元。”李春军笑着说,“还有呢,11月份,我带着媳妇平生第一次到了北京,去央视录节目,见到了好多知名专家、学者,想起来很光荣。”
话音刚落,李春军妻子、不善言谈的韩有丽打开了话匣子:“快别‘表功’了。今年风调雨顺,咱家5亩苞米地,平均亩产2000斤,比去年多收1000斤,每斤还比去年高两毛钱,光苞米就收入一万块。加上咱家两亩大豆,还有我打工那两个月的收入,算起来得有两万块。”
“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听说咱们办‘春晚’有困难,市文化局前几天特意送来价值两万元的音响设备、摄像机、电脑。政府真是为咱老百姓着想啊。”李春军笑得更开心了。
谈起来年的打算,李春军最挂心的还是村里的“春晚”。他说,明年打工之余,想写一份关于农村文化的心得体会,不但要使自己村的“春晚”像放鞭炮、吃饺子一样,成为新“年俗”,还要带动其他村一起搞“春晚”。
(本报朝阳1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王昊魁 毕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