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3日 星期一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3日 02版)

        从连续5年下滑,到连续8年增产,从2003年的8614亿斤,到今年的11424亿斤,8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屡创佳绩,实现“八连增”,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亮丽的成绩单背后的统计显示, 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达85.8%。  

        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将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产品有效供给?

        科技支撑:增效增收步伐加快

        隆冬时节,云南宁洱县宁洱镇金鸡村那整村民小组的现代农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正在大棚里收拾辣椒苗的沈忠贵一脸憧憬地说:再过两个月辣椒上市,我家4亩辣椒采摘最多的一天收入可上万元呢。

        “没种大棚以前,我种十年水稻的总收入还不及我现在种一茬冬辣椒的收入呢。”说着,沈忠贵算了一笔账:去年,宁洱县现代农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首茬冬辣椒以每公斤售价4元的价格被公司收购,平均亩产值6535.58元,扣除物化投入成本,亩纯收益5571.5元。今年,预计公司收购冬辣椒价格有望突破每公斤8元,亩产5吨左右。

        沈忠贵的这笔增收“账”的背后,是农业科技对农产品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农业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业资源就这么多,如果在‘八连增’的基础上让粮食总产实现再增长,明年将面临很大压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说,“这种形势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玉米专家戴景瑞告诉记者,8年来,我国玉米单产从320公斤提高到382公斤,单产的大幅增加是玉米总产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玉米单产增加的诸因素中占有40%—50%的比重。“玉米增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据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介绍,“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大力推广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

        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52%,已经初步建立起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人才队伍体系。据统计,全国共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1115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据概算,共有农业科研人才27万人,农技推广人才77.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约1000万人。

        后发优势:科技潜力有待深挖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和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亟待提升。

        华中农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认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就是要立足于我国人多地少、千家万户经营分散、龙头企业小等现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广体系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目前,从科技方面看,其潜力无疑是巨大的,我们还有很多科技资源和条件没有利用起来。”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团长高焕喜说,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都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带动农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这在农业方面显得尤为迫切。”山东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许锦英说,“这需要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等,使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成果转化: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仍然面临“网断”、“人散”的老难题。“农业科技再创新,如果没有最终推向农业生产一线,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许锦英说。

        “最后一公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而在基层推广队伍中,人员老化、技术弱化、工作行政化等问题突出。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说,目前农业的科技转化率只有30%左右,70%左右的科技成果一研发出来就“睡大觉”了。而目前涉农的科研经费基本都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手中,实际能够应用到田间地头的科研成果却寥寥无几,大多数成果都停留在论文上。

        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分析说,在技术的实际应用上,目前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和竞争现象。以育种为例,往往是一个品种出来,一些地方开始山寨仿冒。黄大昉建议,要推动科研教学单位与商业化育种分离、与所办的种子企业分离,使科研单位专心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要逐步移交给种子企业,由企业按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目标,按照现代育种模式开展品种选育,提高商业化育种效率。

        多年从事农业管理工作的湖南省农科院党组书记何铁林认为,关键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使农业科研人员走向农业经济主战场,成为研发的主体。要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实施科技入户和科教兴村计划,多层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使沉睡的科研成果进村入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本报记者 李 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