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创业板对世界说:我们来了。
一年前,智飞生物对创业板说:我们来了!——登陆创业板后,这个国内较早从事疫苗生产的民营企业,从上市前8年里研发2个新产品;到如今保持每年至少新增1个新产品的投放速度,成为中国疫苗行业卓有成效的领先者。
没有人怀疑,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必将成就和涌现一批伟大的公司。和智飞生物一样,仅仅起步两年的创业板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成为越来越多怀揣理想者破茧而出的舞台,也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留下了无尽的憧憬与期待。
健康成长创佳绩
2009年10月23日,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安的紧要关头,随着首批28家企业集体敲响开幕钟声,酝酿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市场应运而生。
两年多来,创业板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截至2011年12月3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281家,占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19.91%;上市公司总市值7434亿元,占深交所总市值的11.2%。2008年至2010年,创业板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9.58%,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8.4%。
投资者结构逐步优化,目前,创业板市场开户数超过2055万户,而机构投资者累计交易额由创板之初2.24%的占比已大幅提高到目前的9.77%,数量增加了4.22倍,稳定市场、防止爆炒的作用日益显现。
短短两年时间,创业板281家上市公司在西起新疆、东到江浙、北至内蒙古、南达云南的广阔土地上,像激励创新创业的火种燃遍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公司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一批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中小企业从广泛分布的16个行业中脱颖而出,覆盖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创业最为活跃产业地带,创业板市场制造业比重显著低于其他市场,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
许多资产规模较小,急需获得发展资金的企业通过创业板增强了资金实力,许多上市以前无力投入的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综合竞争力。有的公司充分发挥金融资源优势,利用收购兼并实现快速发展。两年以来,创业板发生大小并购交易共计125笔,并购总额43.8亿元,企业实现了快速扩大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发展目标。
创新创业激情高涨
回首两年路,创业板市场不仅支持了281家公司茁壮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创业板促进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小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也正悄悄而深刻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激发着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两年来,创业板已经成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262家“高新技术企业”登陆创业板,占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93.24%;创业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最近两年,237家创业板公司拥有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5458项,显示了创业板强大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通过市场化的筛选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业板市场的局面已然形成。除新能源汽车之外,创业板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已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占到创业板市场的53.7%,创业板市场51.8%的营业收入、55.98%的净利润也全部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市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金融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更重要的是她在全社会范围内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热情。
防微杜渐化风险
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矛盾双重作用下,创业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部分公司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特点不突出;有的企业成长性不够,上市后业绩下滑;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高,超募资金较多等等。
创业板市场有着自身的结构特点和风险特征。创业板94.7%的公司为民营企业,“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诚信意识和规范意识还比较薄弱,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同时,创业板公司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管理层缺乏运作大资金、大项目的经验,如果投资项目选择不当,极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资产流失,损害所有投资者的利益。2010年,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超募资金使用》,对超募资金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自2011年以来创业板超募现象已有所缓解,八成以上的公司对全部或部分超募资金做出了使用安排。
相对于我国经济总量以及创新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数量而言,创业板市场目前的规模还很小,作为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资本市场平台,发展和完善创业板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报记者 温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