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上海,寒风中依然能够看到踢足球的孩子们挥汗驰骋。不为考学加分,不为职业功利,只为健康快乐,这是“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建设联盟”的初衷,更是孩子们汗水与笑声的印证。
日前,记者在上海采访“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建设联盟”成立时看到,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观念在改变,校园足球不是为了培养职业球员,而是要承担起体育教育的手段,让孩子们快乐地踢球。
校园足球的根是快乐教育
“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建设联盟”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牵头、同济大学倡导,沪上部分大、中、小学自愿结盟组成,是一个致力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作为牵头人,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中国校园足球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是培养职业球员,还是普及这项运动?当他看到联盟成立后孩子们真诚的笑脸,李毓毅找到了答案:“快乐”是校园足球的精髓。
“足球就是一种单纯的体育教育手段。在踢球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接受挫折,校园足球就是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平台,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玩耍。”李毓毅说。
校园足球与“加分”脱钩
1所大学带动2所高中,进而带动4所初中、8所小学,这便是今后上海校园足球的“1—2—4—8”式培养模式。
在校园足球一条龙建设中,高考是否加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参加统一高考和运动员达标测试是校园足球联盟的孩子们升学的唯一途径,不加分,不搞特殊照顾,完全凭孩子的真本事,我们就怕家长托关系把孩子送进联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回答道:“如果将校园足球打上过深的考学功利烙印,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把足球当成一种德育工具推进校园。踢球是个培育人、教育人的过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足球所承载的强大的社会功能。”
对于非上海户籍的学生,校园足球联盟也纳入体系,“跟随父母在上海生活的外地户籍孩子越来越多,或许他们也热爱踢球,我们需要为这些孩子考虑,如果他们文化课成绩和运动水平达到标准,我们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吸收他们进入联盟内的大学学习深造。”李骏修告诉记者。
校园足球不是职业足球基地
为什么选择足球作为阳光体育工作的先行者?
李毓毅给出这样的答案:“虽然中国足球成绩比较差,问题也比较多,但我们在校园里调查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还是足球,兴趣是行为的动力,所以我们选择足球让孩子们动起来。但这不代表校园足球联盟就是职业足球的基地。”
以高校为引领,覆盖男足和女足,以“一条龙”的模式实现校园足球教学、足球训练管理、竞赛体系建设、运动员招生和培养、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优秀专业教练员进校园等方面工作的有效衔接,实现上海校园足球发展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尽管“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建设联盟”有着独立的发展模式,但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富明告诉记者:“我们必须要清晰一个概念,足球在学校里是一种体育教育手段,学校不是培养职业球员的地方。大学吸收足球特长生也是为了校园文化元素的多样化。如果没有中小学作为后盾支撑,大学就无法做到校园文化的百花齐放。”(本报记者 侯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