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些人认为文化产业主要聚集在城市,多与创意和前沿科技等新兴业态相关。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30多年来从事保护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长期跟踪调研民间手工艺发展情况,2006年以来以山东为重点,就全国285个生产专业村进行调研,对37项农村手工艺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其调研表明,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实例
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民自明代起从事风筝副业生产,任凭风吹浪打,这一传统技艺沿袭至今,杨家埠村现有风筝生产从业户80家,从业农民550人。45岁风筝艺人杨洪伟说,她雇了三四个人,她的作坊主要制作传统风筝,像蝴蝶、蜻蜓、老鹰、凤凰等等,因为是纯手工生产,一年也就是生产四五千只左右,基本上每只都试飞,保证质量,一年收入七八万块钱,挺满意的。据潍坊杨家埠村村委会统计,2009年全村扎制风筝650万只,实现产值3300万元,风筝艺人人均收入1.2万元,普遍高于潍坊市农民7695元的人均收入。
不仅仅是潍坊风筝,在“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欣喜地发现:临沂草柳编织、菏泽曹县桐杨木作等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模式,菏泽巨野农民工笔画、潍坊杨家埠年画等呈现出艺术化产业形态,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和菏泽鄄城土布纺织等形成家庭作坊式产业形态,在传承传统手艺文化的同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及艺术创意、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经济”的整体架构中迎来了传统手艺的产业新生。
发展农村手艺产业,最直接的效益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现代产业机制、传统文化资源、现有人力资源的融合和发展。
“土玩意儿”己退出时代,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能再获新生。山东临沂柳编在继承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揉入现代创意创新,突破传统柳编农用、日用筐篮的功能和样式,转化为现代文化消费用品,目前已形成家居、园艺、装饰、旅游休闲和宠物用品等7个大类、300多个小类、10000多个花色品种,销往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国内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2009年,临沂柳编手艺产业产值近60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
作为传统手工艺大省山东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目前,全省手工艺行业共有企业43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人,2009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其中,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手艺文化产业的主体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艺企业改制,手艺产业的发展要素再次转移到农村。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收费,作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以农村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重点生产区。
◆专家点评
潘鲁生: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突出体现了富民惠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价值和民生意义,同时,作为一条促进传统文化保护、推动创意创新的文化道路,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应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推动“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促进手工艺产业成为农村区域化的支柱产业,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价值。
2.不再离乡离土的新生活
实例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大院北村中国结艺人谢印芳说,“我今年41岁,村里很多家庭妇女都编中国结,平时有家务活,农忙得下地,有空的时候就在家里编,我编10年了,一年能编个1万多块钱。”她说,在家编中国结都是计件,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年纪轻点的每月能拿到1600块钱,年纪大的,手脚没那么快了,也能挣1200块钱,不需要出去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生活上不愁了。就连村里一些个腿脚不灵便的孤寡老人,也都能编,编着不费劲,也很好学,一学就能会。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问题专家都在为一个问题纠结着:一方面中国需要城市化,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自1989年首次“民工潮”出现,到2010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达2.4亿人,片面地“城市化”流动将造成农村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在城市,作为新兴产业工人的农民工没有获得相应的城市居民福利,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面临局限;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老人、孩子比例较大,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而且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
能否进一步探索劳动力的转化路径,能否在本土也能解决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问题?从“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山东临沂柳编手艺产业广泛分布于临沭、郯城、莒南、河东4个县区,覆盖13个乡镇,100多个专业村,有柳编经销公司802家,带动25万农民从事生产;
而潍坊杨家埠村风筝产业,不仅带动本村从业艺人致富,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落的农民从业,包括季节性生产的艺人和常年生产、专职经营的艺人等……
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就地发展以手艺为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是现实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增收致富,具有突出的民生意义,而且是一个关联着文化、经济与乡土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着力点,以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为驱动,激发传统文化和农民的创造活力,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实现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新生与重构。
手艺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一条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是农业生产之外满足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重要的生产形式。在今天这种生产形式又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让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不用离乡离土的出门打工,在自己家就也能体面地获得手艺,也能致富,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专家点评
潘鲁生: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但地域意义上的“农村”面积仍达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20倍,农村人口众多,促进农村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当前,立足实际,充分发掘广大农民潜移默化承传的知识和技能,就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地对优质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加以整合开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而不能再以“城市文化下乡”的形式,以城市文化建构农村文化,那么实现的往往不是统筹发展的目标,而是伴随农村人力和文化资源流失造成新的断层。所以,农村有自身的文化资源,数千年积累的生产经验、手艺文化等应当加以传承,在生产生活相联系、农村和城市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的农村文化建设,涉及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前沿信息技术、加强文化认同等,是动态的、生态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实例
山东菏泽巨野被称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农民画师继承当地书画传统和牡丹文化资源,发展起工笔绘画产业。全县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个,专业户400个,农民画师6300余人,全国书画市场80%以上的工笔牡丹作品出自巨野农民画师之手。20世纪70年代,一批全国知名画家慕名到菏泽画牡丹,为菏泽营造了浓郁的牡丹绘画艺术氛围,现在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2009年巨野相关绘画产值达1.2亿元。
农村手艺产业是农村文化产业体系中的富矿,其产业关联性、集聚性、延伸性和创富性较强,发挥手艺产业“原生态”和“原创意”特点,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中,可进一步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农村发展格局。
山东省的一些农村开始探索“都市农园”、“休闲农庄”等体验模式,加大对农庄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挖掘的深度,开发主题性手艺创意。并尝试“有机农场”贴牌模式,以有机农业为基础,建立包括手工艺在内的生产、加工、认证、创意设计、推广宣传以及销售等产业链,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贴牌。同时,可牵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两翼齐飞。
事实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正如当前农业不仅要面对耕种问题,还要考虑运输、加工、流通等问题,不仅要投入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还需组合完善相关社会化服务要素。而且其产业化发展往往不再以单个家庭经营为主体,还需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运转经营。所面对的也不只是国内环境、国内市场、国内资源,还有国际大环境。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战略选择,需要搭建“招商引资”、“公共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展示交易”以及“成果转化”等服务管理平台,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模式,以保障其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从全局出发,充分整合传统农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联动,创造良好的发展机制和环境,将从整体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
总体上看,无论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产业联动、文化与经济协调的意义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生态和产业要素等更全面的意义上发掘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联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机构调整所能实现的更大的社会效益。(本报记者 张玉玲 本报通讯员 殷波 )
◆专家点评
潘鲁生: 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尤其从国情出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拓宽文化产业空间,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义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作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其文化传承、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等综合效能,作为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在新型产业形态中实现提升和发展中发挥作用,并将与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形成集群、合力,由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和升级发展,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之路。